“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他用歌声向侵略者发出猛烈的回击;“穷人穷,为什么穷?打下粮食归地东”,他用歌声向广大农民发出觉醒的呼唤。他是“人民的歌手”麦新。

麦新曾将毡帽的里子和外皮一剪为二,和老乡一人一半;他也曾为百姓拉犁锄地,被称为“没尾巴牛”。他说:“我不能成为英雄,但我要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麦新牺牲已74年,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依然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

音乐是武器是号角

麦新原名孙培元,曾用名孙默心,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少年立志救中国,作词谱曲当干戈。”他以满腔的热情传播救亡歌曲,用革命的音乐振奋彷徨中的民众。

为反对抗战初期“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不轻言牺牲”的不抵抗政策,麦新针锋相对写出《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歌词;七七事变后,他创作了《大刀进行曲》;抗战期间,他随军转战各地,开始和农民接触,为他们写下《春耕小曲》《农民歌》。

抗战胜利后,麦新从延安奔赴东北地区,做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麦新来到东北后,组织想把他留在城市工作,但他坚决要到农村去。1946年初,他来到内蒙古开鲁县,在这个胡匪遍地的穷乡僻壤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组织群众生产,建立人民武装。

在开展群众工作时,歌曲成了麦新“最有力的武器”。有一天晚上,麦新查哨路过贫农赵大爷家,听到屋里有人放声大哭。他推门而入,只见赵家母子抱头痛哭,原来是地主逼债,把赵大爷折磨致死。

麦新连夜用当地民间流行的秧歌调,写出了《农会会歌》。麦新把这首歌拿到贫农大会试唱,当歌中唱到“穷人穷,为什么穷?打下粮食归地东,吃粮还要五分利”时,一位老大爷亲切地喊道:“老麦,你真唱出了我们穷人的心里话!”这首歌很快流传开。

“半顶毡帽和“没尾巴牛

如今在开鲁县,人们提起麦新,说到的不仅有《大刀进行曲》等歌曲,还有“半顶毡帽”的故事。

了解小红帽的故事(半顶毡帽的故事)(1)

1947年初,开鲁县第二次解放,麦新又回到匪患严重的开鲁县工作。他结合当地的秧歌调,创作了一系列歌曲宣传党的政策。当年在村口大柳树下学唱歌曲的13岁小孩王义庭,如今已是87岁的耄耋老人,他娓娓道来“半顶毡帽”的故事。

1947年初春,天还泛着冷,麦新来到万发永村大柳树下教村民们唱歌。他看到有个村民光着脑瓜,冻得瑟瑟发抖,便说要把帽子一顶变两顶。

“麦新把毡帽的里子掏出来,整个毡帽就像一个长条西瓜。”王义庭一边说一边比画着,“咔嚓,麦新用剪刀从中间一分为二,半顶毡帽给了村民,半顶留给自己。”

73岁的肖连峰常听父亲肖广清讲起“半顶毡帽”的故事。肖广清生前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半顶”绛色的旧毡帽。

“麦新看我父亲没有帽子,耳朵冻得生了疮,就把毡帽的里子和外皮一剪为二,和我父亲一人一半。”肖连峰回忆说。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肖广清老人已逝世,“半顶毡帽”经过几次搬家已不见踪影,但“半顶毡帽”的故事仍在开鲁县的百姓中传颂。

“麦新常说‘我不能和群众不一样’。”开鲁县麦新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张婧说,“他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百姓。”

麦新下乡工作时,看到贫农家的孩子光着身子缩在火堆旁,他脱下自己打补丁的上衣,披在小孩身上。

麦新看到有的农民犁地没有牛,春耕时急得直发愁,他跳进田中拉起犁,被村民称为“没尾巴牛”。

麦新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为人民做一个好牛”,“好牛、模范牛、忠实牛,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就是我的人生观”。

麦新的梦想在麦新镇实现

1947年6月6日,麦新在县委开完会返程途中,遭土匪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6月8日,开鲁县为麦新举行追悼会,《麦部长真英雄》《麦新牺牲为咱老百姓》等悼念歌曲响彻会场,这都是在麦新牺牲后一两天内群众自发创作的。“麦新用歌声教导群众,群众用歌声怀念麦新。”致力于麦新相关史料收集的历史研究者方纲说。

群众忘不了麦新,因为麦新在这片土地上流过汗、流过血,也因为麦新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还传承在这片土地上。

麦新曾摸着幼年王义庭的头说,你们这些小嘎子以后都要入儿童团,都要上进。后来,王义庭不仅入了儿童团,还入了党,先后担任生产队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治理盐碱地、修水渠、搞生产。“党员就应该像麦新那样,时刻为群众着想,和群众奋斗在一起。”这位党龄近50年的老党员说道。

70多年前,肖广清一家住在四处漏风的马架子房中,他最小的小弟弟冬天没衣服穿几乎被冻死。如今,肖连峰和儿子肖立军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中养了60多头牛、种了20多亩玉米,年收入上万元。

麦新歌中期盼的穷人翻身的日子,已成为现实。麦新当年工作过的开鲁县五区改名为麦新镇,全镇1008户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21年,麦新镇党委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出品:于长洪 陈凯星 周亮

策划:张洪河 齐慧杰

监制:黄庆华

统筹:王浩程

记者:贺书琛 魏婧宇

编辑:胡碧霞

绘画承制:406逸动工作室

绘画指导:钱淑芳 杨震

绘画:邬之尧 王心威 刘天雨 孙凝 张弛

特别鸣谢:内蒙古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