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是当代著名文学家陈世襄先生对于金庸的著作《天龙八部》的评价和概括。他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一生光明磊落的乔峰对阿朱的错失和愧悔;单纯善良的段誉对同样单纯善良的王语嫣的爱而不得;概括了阿紫对乔峰的偏执和热爱,概括了八个看似迥异的悲剧。
甲戌本《红楼梦》凡例中也有两句评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内容丰富,其主题和内涵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要一言以蔽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经典往往有相通之处,在书中的第二回,作者假托僧人之口,称《红楼梦》里那些金陵的男男女女,都是有待了结的“风流冤孽”。而如果从人性的层面去看待《红楼梦》的话,或许你会发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八个字,同样适用于《红楼梦》,并且高度契合。
《红楼梦》本来就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伟大的悲剧。相比之下,它对悲剧的展现比《天龙八部》更加深刻,也更加震撼。其中当然不乏痴男怨女,更不乏让读者普遍觉得可怜可叹,可歌可泣之人。
然而,多数时候,我们只会觉得这八个字可以用来形容黛玉,因为她用情至深,却情深不寿;可以用来形容晴雯,因为她坚守本心,却香消玉殒;可以用来形容尤三姐,因为她至情至性,却只能以死明志。
甚至可以形容幼年沦落的香菱、投井自杀的金钏儿,以身殉主的鸳鸯,一病而亡的秦可卿。因为她们善良、可怜、早逝,她们没有被命运善待。但我们不会觉得这句话适用于红楼中的所有人,因为有些人,似乎一点也不冤,甚至面目可憎。她们没有让人看到悲惨的结局,也似乎是不值得同情的。
一、王熙凤:缺乏安全感的女强人
很少有人会同情王熙凤,因为她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强势。她热情而不真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长袖善舞,又心狠手辣。在长辈面前处处掐尖,时时讨好,在下人面前却完全是另一副面孔。设计害死尤二姐的一步步,更是阴狠得可怕。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也会在丈夫要出差的时候仔细地为她打点行装,也会在他外出的时候牵挂他的冷暖,关心他的起居。也会在他远行归来的时候避开众人,喜悦地撒着娇讨要片刻的温存。
她也会在女儿染病时心急如焚,到处找牛黄;也会在她病愈后欣喜若狂地送瘟神。在贾府,她扮演着很多角色,但她诠释得最真诚、最投入的角色还是妻子和母亲。
作为一个古代世家大族的媳妇,她似乎过于强势,她把丈夫身边的莺莺燕燕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且坚决地剔除,在别人眼中,她的手段“比男人还强十倍,让链二爷倒退了一箭之地”。
但即便是如此强势的女人,在生日这天发现丈夫和鲍二家的厮混时,最多也只敢哭一场,闹一场而已。她所处的位置不允许她更加任性。
贴近她的时候,我们会发觉王熙凤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因为缺乏安全感,她要求自己必须拼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努力获得贾母、王夫人的认可。即使累到生病、累到流产,她都极力支撑,不敢休息,不肯承认自己病了。
因为缺乏安全感,她对丈夫身边的女子都十分戒备,甚至每次都会仔细检查贾链的贴身物品。王熙凤缺乏安全感,或许是因为丈夫贾链的花心;或许是因为她没有儿子可以确保自己的地位;或许是因为贾府入不敷出带来的焦虑;也或许是因为那个社会环境对于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近苛刻的要求。
表面强势、泼辣的行为方式,不过是为了掩盖她内心的脆弱、不安甚至恐慌。而她内心最渴望的,应该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一个可以给她温暖和依靠的坚实臂膀,但贾链显然给不了她。
二、赵姨娘:渴望被尊重的贵族小妾
赵姨娘是贾政的小妾,她既狠毒又愚蠢,做过最大胆的事,是伙同马道婆设计谋害王熙凤和贾宝玉,她好像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只会到处惹是生非,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各种大吵大闹。她应该是《红楼梦》里少见的不被作者赞赏的女性。
很多时候,她就像是一个跳梁小丑。或许在贾府,她扮演的就是一个小丑。每次看到关于她的描述,我总会想起《大宅门》里的杨九红。虽然她也和王夫人一样,为贾政生儿育女,但卑微的出身,让她始终不被贾府真正的主子们所认可,连带着她生的儿子也不被重视。
她只是个半奴半主的存在,她的儿子她没有权力教育,她的娘家人是贾府的家生奴才,甚至怡红院里,稍得宠一些的丫头都不把她放在眼里,都敢当面揭她的短。然而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她的女儿以她为耻,更不会承认她是自己的母亲。
她在贾府的处境,就一如大宅门里的杨九红。不同的是,白景琦尚能理解杨九红的苦,他还会对杨九红感到愧疚。杨九红还是得到了大宅门永久的同情和怀念。但赵姨娘不会得到,因为没有人觉得她委屈,那个社会的行为习惯让大家都觉得,这都是她应该承受的,所以她的固执和愤怒便都成了不识抬举。
她贪图更多的丧葬费,贪图更多的小利,甚至贪图许多不属于她的东西。但是不难看出她最渴望的是什么,她最渴望的是尊重。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尊重,得到孩子的尊重,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但这恰恰是她最得不到的。
三、王夫人:有丧子之痛的母亲
作为贾政的嫡妻,她轻易地拥有赵姨娘毕生都求而不得的一切。她给人的印象是面慈心狠,逼死金钏,害死晴雯,抬举袭人,拆散宝黛,甚至有人说她故意苛待黛玉。
不可否认,王夫人的确是不像人前表现的那样慈悲。她身居高位,寡言冷漠却不乏心计和手段,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忽略她的另一个身份: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的长子贾珠从小聪明勤奋,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却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一病死了”。
王夫人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她一直保持着当家夫人该有的稳重和端庄,一举一动都十分得宜,侍奉婆婆也是进退有度。她唯一一次当众失态是宝玉被打的时候。
她看着儿子血肉模糊的身体,扑上去嚎啕大哭,苦苦哀求,对贾政哭喊着你一定要打死他的话,不如拿根绳子把我也勒死了吧。也就是在这时候,我们才想起她也是一个母亲。
她哭着说:“珠儿啊珠儿,若有你在,便是打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贾珠是她的儿子,是她曾经的骄傲和希望,我们可以想象,贾珠去世时,她是何等的心痛,何等的撕心裂肺。
她说如果贾珠还在的话,就是死一百个宝玉她也不管。虽是气话,却也说出了症结所在。她的长子英年早逝,长女也在宫里难得一见,操劳半生,贾宝玉成了她最后的寄托和安慰。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她对贾宝玉非常维护,却又极为紧张了。
有人说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苛待黛玉,但事实上她对黛玉并没有苛待或者不喜,只是不太亲近而已。俗话说舅舅亲舅妈不亲,林黛玉又不是人民币,让王夫人像贾母那样宠爱黛玉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如果贾珠在的话,或许王夫人会变得随和不少,对宝黛爱情也会多几分宽容。每每午夜梦回时,她或许都在想:如果珠儿还在该多好啊。
四、贾政:为家族牺牲的孝子贤孙
贾政古板迂腐,既是严父又是孝子,是儒家思想标准下的人,或者说他是卫道士也好,反正他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在读者眼里贾政表面一本正经,实则是虚伪懦弱,缺乏担当。
他之所以对宝玉如此严厉,或许是因为他生性如此,或许是因为有贾珠在前,提高了他的期望值,也或许是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个严父。相信在多数读者看来,他都不是一个好父亲。
他的确不是。让女儿入宫,用女儿一生的幸福,甚至是性命去博一个重振家族的机会。他对宝玉从来只有呵斥和打骂,从来不会平心静气的交流,以致宝玉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有做父亲的柔软的一面,在王夫人撕心裂肺哭喊着贾珠的时候,他也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但除了丧子之痛,他考虑和担忧的更多。细读红楼会发现,从贾元春入宫,贾珠中秀才后病逝,到后文暗示的贾探春远嫁和亲,如果高鹗的续写有道理的话,还有贾宝玉和贾兰下科场。所有的事都发生在贾政这一房。
虽然他只是贾府二房的次子,他没有资格继承爵位,但他的孩子却要为振兴贾府这个迫近没落的世家做出最大的努力,付出最大的代价。而他也似乎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责任,这也是他严格要求宝玉的一个内在原因。
听上去可悲可叹,但他从小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振兴家族或许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执念,也或许他只是想用一个个子女的牺牲让这个家族没落的慢一点。
五、薛宝钗:丧失了自我的宝姐姐
薛宝钗被很多读者视为插足宝黛婚姻的第三者。她有着超乎年纪的成熟稳重,她有才华,会做人,会做事,很快就收服了贾府上下的人心。
她会照顾、关心人,不仅让史湘云打心里佩服,甚至让黛玉也不得不说一句好。但是最后,她却像黛玉所担心的那样,嫁给了宝玉。
有人惊叹于她的世故,有人反感于她的心机,但我却只想到一句话:你那么懂事,一定活得很累吧。
曾几何时,她也是个喜欢扑蝴蝶的女孩子。她也有少女的活泼俏皮,只是很少表现出来,绝大多数时候,她表现得比任何人都要成熟懂事,在黛玉纠结于儿女情长的时候,她已经学会打理家事,和母亲一起撑起整个家了。
从书中来看,薛宝钗喜欢的是热衷仕途,积极上进的有志青年,根本就不是贾宝玉这种不思进取,满口甜言蜜语的富贵闲人。但她不会去考虑自己喜不喜欢,因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只会想应不应该,需不需要。她不仅打搅了别人的感情,也赔上了自己的人生,但哪怕付出再多,她也是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六、贾母:见证一切悲剧的老祖宗
贾母是贾府至高无上的领导者,被作者称为“享福人”,她也因为对于儿孙,特别是孙辈的溺爱被读者诟病,认为她只知道自己享乐,昏聩无能。
贾府之中,她辈分最高,年龄最大。也正因为如此,她虽然享尽了荣华富贵,却也已经经历过了最多的生离死别。她经历过丈夫的死,叔叔的死,自己女儿的死,孙子的死,还有书中没提到的许许多多亲人的死。
或许正因为经历了太多,晚年的她对名利之心,显然没有贾府其他人那么热切,她只希望她的儿孙能够平安快乐地活着,这或许就是她如此溺爱孙辈的原因。可是她仍然免不了眼睁睁看到贾府的败落。
还有贾宝玉,他作为贾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显得懦弱无能,没有担当。他就像一朵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就生长在温室里,甚至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向往。他只希望自己的温室能永远那么温暖美好,“姐妹们终久在一处”,然后他娶了他的林妹妹就好了。
你看,这里每个人要的都不多。可是每个人要的都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渴望里苦苦挣扎。这不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又是什么?
《红楼梦》和《天龙八部》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所描述的悲剧,都有一种浓浓的宿命感。就像《百年孤独》里所说的“早在一百年前,吉普赛人就预言了这一切,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次在这个世界上出现。”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更决绝的悲剧不是毁灭,而是明知道它要毁灭却无能为力。不到精疲力尽,又有几个人能够感激于一荤一素,三餐四季的平淡?
作者:梧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