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小区散步,听到旁边有个妈妈带孩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们这代人上学时没有《三字经》读本,父母也没闲暇教,对《三字经》甚是生疏,后面也是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才慢慢能背上两句。《三字经》开篇之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引用孟子的观点;孟子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面引用的孟子母亲教子,也是文中的第一个典故,那么这个“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又是一个怎样的典故呢?何时被写入《三字经》的呢?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1)

蒙学三字经读本

一、亚圣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邹国人(今山东济宁邹城)。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祖上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春秋时鲁桓公生公子庆父,庆父祸乱鲁国(公元前662年),最终自缢而死,其子公孙敖继承庆父之位,他就是孟孙氏的鼻祖。后孟孙氏衰微,其中一支从鲁国迁往邹国,这一支就是孟子的祖先。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2)

亚圣-孟子

孟子父亲孟孙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孟母仉氏,为鲁国党氏一族。孟子年少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跟随母亲仉氏长大,深受母亲言传身教影响。约十五岁时受业于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孟子的学说受孔子思想的影响颇深,对孔子极为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后来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孔子的经历详见《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他的家族绵延近2600年,创造了吉尼斯纪录》)也颇为相似,长期私人讲学,中年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曾经游历齐、宋、邹、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多次向诸国国君建议以“仁政”治国,倡导“保民而王”“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在战争频仍的战国时期,当政者急需的是能够富国强兵、保土图存、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孟子的政治主张被视为“守旧术,不知世务”,终不为当权者用。期间也有国君将孟子作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却不用其政治主张;只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最终孟子看清情势而离去。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3)

孟子故乡邹城亚圣庙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该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4)

古代私塾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中有多篇语段选入语文教科书,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

二、孟母教子的典故

孟母(约公元前392年-公元前317年),仉(音zhǎng)氏,姓、名无可考,鲁国大夫党氏之族,后为仉氏。孟母早年丧夫,却坚守志节,独自一人,肩负起家长兼老师的双重职责,立志把独子孟轲教育成才;正是孟母优良的家教,深刻地影响了孟轲后面的品学,最终成就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代圣贤—“亚圣”孟子。后人把孟母与三国时徐庶的母亲徐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且居三母之首。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5)

孟子故乡邹城-孟母教子雕像

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年幼的孟轲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前后三次搬家的典故。孟轲小时候,他家离墓地很近,常常和小伙伴们模仿大人,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啊(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了镇上的集市旁。小孟轲又开始模仿小商贩争多论少,斤斤计较的行为。孟母不愿他沾染锱铢必究的市侩习气,“亦非所以居子也”。于是就迁居到邹城的学宫附近,在这里孟轲模仿学宫里读书人的言谈举止,演练读书人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看到心里很高兴,就说:“此可以处吾子矣”。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6)

邹城孟母三迁祠

另一个典故“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教导孟轲做事要有恒心,学业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孟轲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有一天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回答说:“马马虎虎吧,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心里很是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轲见状很害怕,问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严肃地说道:“你荒废学业,就跟我剪断织机上的布一样,半途而废,怎么能成材呢。你要记住,应该时时学习提高本领,常常提问增长知识,要持之以恒,刻苦努力,最后才能成功;进而做到居则安宁,行则避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荒废学业,跟剪断的布一样,就不能依靠它来维持我们母子的衣食了;你中断学业,就做不成修身养德、齐家平天下的社会精英了,那么你的出路,不是去做杀人放火的盗贼,就是去做蝇营狗苟之事,永远免不了劳役之苦,避不了艰难困顿,也远离不开灾难祸患。”最后她说:“因此,你进学馆学习,就是要认真学习,万万不能马马虎虎,浅尝辄止,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务必要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7)

邹城孟母断机石碑

孟母疾言厉色,断织督学,激子发奋的一幕,给孟轲留下了惊惧而又深刻的印象,他深感惭愧,幡然醒悟,从此之后,牢记母亲教诲,起早贪黑,勤奋努力,不敢懈怠,效果也奇佳,出色完成启蒙学习。后来在他十五岁时,拜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为师,接受儒学思想,研习儒家书籍,终有所成。

孟母施教的种种做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法,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三、孟母典故何时被引入《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成书于南宋,作者王应麟(字伯厚,1223年-1296年,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孟母教子是《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虽经后世元、明、清诸多学者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体现了崇儒、崇圣的思想,也告诫世人后天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什么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公(三字经开篇就是孟子的观点)(8)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当然,现在看来《三字经》里面也有不合时宜的内容,即所谓的“封建糟粕”,但它终究是产生于封建帝王时代的蒙学读物,如果要求它的作者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观念,就太过于苛责了。整体来看《三字经》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仍然是我们要倡导支持的;不仅可以作为孩童启蒙读物,即使大人闲暇时看上一会,也能略得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