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1)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方努力下,已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9月26日在闵行区博物馆开幕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该展汇聚的47件精美文物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均为海外回流精品。它们的故事无声诉说着:文物的聚散,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

以十二生肖铜兽首为例,它们原是清代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型水力钟上的喷水口,每一种生肖对应一个时辰,轮流喷水。1860年10月,圆明园被侵华的英法联军焚烧、洗劫,十二生肖铜兽首也未能幸免。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十二铜兽首天涯四散、颠沛流离。进入21世纪,在日渐崛起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牵引下,铜兽首陆续踏上“家”的归途。

从本次展出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来看,十二生肖铜兽首采用宫廷中专用的铜铸制,色泽深沉;制作极为讲究,动物绒毛等细部皆清晰逼真。造型则兼有东西方的特点,其中牛首角部的曲线,与中国北方习见之黄牛的角形及南方习见之水牛的角形均不尽相同。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2)

虎首更与中国传统的构图有别,面目居狮虎之间,尤以颈部密生鬃毛为异。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3)

猴首所勾出的桃形脸庞,却是中国工艺家的手法,在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晁俊秀所作的圆明园铜版画中,此申猴像且手持一棒,更令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4)

猪首铜像造型与中国传统的猪的造型差别较大,尖嘴长吻,獠牙外凸,颇似野猪的形象,但蒲扇般伏贴的大耳又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5)

马首铜像造工精美,栩栩如生,无论眼神、张口和微伏耳形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现,细致动人,而鬃毛的自然铺叠和流利的条理更是一绝,这在其他兽首上是很难见到的。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6)

“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从一个独特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闵行区博物馆馆长刘静介绍,除了备受关注的铜兽首,本次展出的42件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珍贵青铜文物,也曾流落海外。

其中一件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食器遂公盨,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它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将极大推动中国古史研究。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正因如此,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7)

依照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的观点,这件铜盨为遂国国君所制。而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盨上所铸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玑,几无废言。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另一件西周神面卣,乍一看与上海博物馆“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出过的噩国青铜器相似,都是神面纹,但细部有差别。全器无地纹,与商代晚期以来的多层次纹饰迥然异趣。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划云纹。盖顶中央爲一鴞钮,头部稍作刻画,身体基本光素。鸱鴞在铜卣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晚商,可以是器物的主体纹饰。器和盖的正、背两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鼻下接上唇处有较浅人中纵沟,双眼似杏眼,两侧爲玦形耳。鼻端以下甚简化。器体腹部正背两面亦饰基本相同的神面,但在双耳之外,各有三道横列羽纹。神面线条柔和,似着意强调其形体感,与其他商周铜器上的图案化动物形象迥然有别。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器体和器盖有勾形扉棱一周。提梁两端饰突起的象首,象在湖南商代铜器上多见,但该象首的特殊之处在于杏形眼,且在象鼻上端有一附加人鼻。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8)

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强盛,才能赓续与弘大文明之光。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中华瑰宝回到祖国怀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也颇具特色,采用实景搭建、环幕投放、动态投影等场景化设置和多媒体技术来突出主题特色和文物亮点,为观众营造了“超越时空,幻境成真”的沉浸式体验。

由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重回海晏堂”的沉浸式交互秀,构建 180°环幕与交互式地幕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采用了3D数字建模、幻影成像、三维立体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通过虚拟拼接、色彩复原、史料寻踪等环节,随着十二兽首水力钟的重新运转,让观众见证西洋楼海晏堂的数字重生。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9)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光影通道,通道尽头为“十二时辰”日晷的动态投影,让观众感觉步入了时光通道。

“镜面影像”墙将观众和青铜器置入同一空间,使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青铜王朝。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10)

“盛世回归”导览赏析图册在呼应展览内容的同时,又增加了“十二生肖与计时”的立体“活动”日晷、文物回归地域回流图、青铜器使用的科普小知识等导览亮点,同时设计了“猜谜找文物”、“识青铜器找动物”、“识金文,绘图画”等互动小游戏,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同时收获知识与快乐。

为了增强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闵行区紧扣特展主题推出了“国宝守护人”的特别活动,设计了八位与“盛世回归”重点展示文物相关联的古代人物身份,观众通过角色扮演,穿越时空,在展厅构建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信物。活动主要包括“领身份卡—信物收集—盖章达成”三个步骤,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自觉化身为文物守护者和文化传播者。

十二兽首青铜礼器(五件圆明园铜兽首聚首上海)(11)

作者:李婷

图片:闵行区博物馆

编辑: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