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术、玄学和易学,你们分得清吗?

怎么才能学会道家术数(数术玄学和易学)(1)


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有太多人不去分辨了,都是差不多先生,混淆了数术、玄学和易学,而且还特别顽固,泪目。

我知道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拖延了那么久,为了正学术,尽量简单点说吧!


数术

夏、商、周朝及以前的年代,我们一般称为华夏的上古时期。《周礼.地官.大司徒》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上古时期贵族子弟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地位相当的高,其中“数”就是算术、数术,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河图洛书”和“八卦及六十四卦”,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虽然说先秦的“数”数并不完全等同于汉朝至今“数术”的定义,但其根源和涉及面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对于数术的认识是什么……

数术又称术数,古人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数术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汉书.艺文志》六类包括: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前三者属于人文,后三者属于技术。其中又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在汉朝,“数术”在学问中(古代成系统的学问基本都是官方的,属于少数高知分子掌握的)享有很高的地位。

但隋唐以来,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数术和方技变成子部的分支,地位有所下降,在科举盛行,官本位功利思想浓重的华夏中古时期,除了专门干这门技术的如司天监和太医院供职的人员,正经想当官弄权的读书人,没有需要去研习它们的,除了一些“落魄”的读书人,如刘基(刘伯温),才会有时间去研习。

然而无论如何,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钦定四库全书》,数术门类还是收录在了经史子集中的子部里,其学术地位还是挺高的。(在《四库全书》中关于玄学的内容只是在“魏晋玄学”里提到过)

到了现代,《中国方术大辞典》把凡是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占卜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

追加注释:方术是数术与方技的合称,通俗来说,数术是用来预测和为时空择优的;而方技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如中国传统医学、神仙术、养生、气功、丹道、房中术、法术、符咒、祝由术等。道教更多的是吸收了方技。


玄学

玄学,一开始,特指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经过三国纷争,知识分子无时无刻不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便以谈论研究《老子》、《庄子》和《易经》作为精神的寄托,逃避残酷的现实。所谓的玄学就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讨论“有无”等形而上学的哲学课题,也就是探求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而又高深抽象的问题。在当时,玄学的骨子里还有种反儒的倾向。

说到此处,不得不说说道教……

东汉末年张角的五斗米教可谓道教的其中一个前身,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历史学家公认是同为东汉末年人士的张道陵祖师爷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建立的是正一盟威道,西汉初的黄老道学是官学,后来官方独尊儒学,东汉时期黄老道学流落到民间,张道陵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 方技 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衍化成立了道教组织。道教初创阶段,《太平经》、《参同契》和《道德经》是最重要的三本经书。道教内部传承的《老子》据说是定本于第三代天师张鲁(张鲁和曹操同期)。

那么,三本道教经典的确立,让道教思想和玄学气质互相吸引(时间线也差不多),道教所承载的神仙道术等方技,更是神乎其技,玄而又玄,自然而然地,玄学和道教就杂糅在一起了。

题外话: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有很多经典读物,体系较完备,当时各自为政的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们,受到外来宗教的刺激,逐步斗争与融合形成了系统较完备的道教,兼容并蓄的创始人们将先秦的经典引入道教,并拜了老子为三清之一,形成了三清创立道教的说法。(道教内部分不同教派的,如全真教等)

到了当代,不明就里的人群,将凡是自己不明觉厉的中国文化的神秘部分,都一股脑扫进了“玄学”范畴。可实际上,在道教里,方技类也不是哪位道长都懂,能精通的就更少了,数术那就相对更弱了。反而在道教范围之外,精通数术各门类的大有人在,他们也并不觉得数术很玄幻,反而驾轻就熟,有根有据。

不仅中国有玄学,西方也有玄学——Metaphysics。它是形而上学的另一译名,凡涉及超物理的或超经验的东西的某些事物都属于西方玄学的范畴,所以从开始发展至今,Metaphysics难免杂糅者宗教和神学的内容。而在英汉大词典里,玄学还有另外的翻译:[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220-265)and Jin (265-420) dynasties]——中国魏晋时代,向秀何晏、王弼等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综合上述,玄学总是倾向于脱离人间的,带着宗教气质的,一种“高傲”的“出世”的学问;而数术,其底层基础是中国古代数理,其功用是为了让人类社会趋吉避凶,是“深奥”的“入世”的学问。


易学

怎么才能学会道家术数(数术玄学和易学)(2)


《易经》的底层根基是“爻”,是六十四卦,但六十四卦不等同于《易经》。“爻”分阳爻“—”和阴爻“--”,三爻的组合成为八卦。

怎么才能学会道家术数(数术玄学和易学)(3)


古老的六十四卦,最初是和“占”、“卜”、“筮”、“史”等紧密相关的。上古华夏,巫是一种拥有最高地位的角色,他们跟王是相提并论的,有些王本身就是巫,巫在甲骨文的意思就是统摄四方,沟通天地的智者。由于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先哲们认为天、地、人是相通感应的,所以每逢国家大事或重要人事,王或巫都会通过占卜来窥探上天的启示,以指导未来的决策。卜者就是主导将龟甲或骨放入火中灼烧仪式的人。筮者就是主导以蓍草起卦仪式的人(广义的筮不一定需要蓍草,就是泛指起卦方法)。占者就是根据卜或筮后所呈现的数理和“象”进行分析的人。史者就是将这些过程记录的人。而六十四卦的符号则来源于巫者的占卜记录活动。上古华夏文明的文字与历史(主要是东周以前),与国家层面的占筮活动紧密关联(甲骨文几乎都是记录占卜的文字)。

后来六十四卦的符号配上特殊的记录文字,就变成了《易经》。据目前的考古和文献考究所知,《易经》分为《连山》、《归藏》和《周易》,我们现在流传较广的《易经》,是以《周易》为底本演化过来的。最初的《周易》是参照商(殷商时期)之《归藏》编纂而成,卦名、用语和述事有部分相似之处,到了西周后期,由于时代与社会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古本《周易》变得艰涩难读,于是有关人士(大概是主管卜筮之官)便在古本《周易》的基础上增损改写,注入新的内容、观点,用当时新兴且十分流行的艺术体式——韵文,撰成今传本《周易》,其卦爻辞称为“繇辞”,也就是歌谣体筮辞之意。

《易经》原本是一部具有严谨系统思想的,经过精心编纂而成的,用以占筮,但充满着人事、物情、史实、哲理与崇高治国理念的百科全书。然而,《易经》虽蕴涵着阴阳之思想,但原本未见阴阳之辞句(阳爻阴爻的称呼是后来形成),更不见太极的踪迹。原本《周易》的卦辞、爻辞似藏玄机,但古语简朴,诗歌之语法,令句义模糊而多歧,显得玄妙难解。正因为如此,大概成于西周末期的《周易》,从春秋战国起,融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阴阳家、五行家、墨家、占筮家、儒家、道家等学说,应运而生出以《彖》、《象》、《文言》、《系辞》、《序卦》、《杂卦》等“十翼”为代表的对《周易》的注解,也就是通过“十翼”去解释《周易》。

今日之学者已不再相信孔子作“十翼”的说法了,研究表明,《周易》的衍生《易传》不可能是一人一时所作。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古书绝大部分被化为灰烬,而《周易》的原本是靠八卦六爻的推演占卜吉凶的书籍,因此幸免于难。后来,开始独尊儒术的汉朝,儒家学者们为了补偿儒学之书的空前浩劫,对《周易》做了“我注六经”式的整理改造,遂使《易经》从占卜原理摇身一变成为儒教之“经书”,并且雄冠于群经之首达两千多年之久。从此《易经》养成了偏向于哲学思想,政治意识,社会学规律,义理和训诂的儒学气质,成为“显学”。古往今来,演化出许多关于《易》的说法,除了一些有根据者外,其他都是废话,因为无从验证,于是便天马行空地任意驰骋,作各种无根据的推断、臆测和遐想……

在不忘初心的另一条道路上,以六十四卦为底层根基,融合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八卦、纳甲等等学问,不断完善和发展成另一种具有神奇预测功能的数术类“隐学”——占卜(或称占筮)。到现代社会,这种实用性强(非人文性)的体系,依然有效地应用着……

时至今日,学者们对《易学》的概念首先要分清,它是《汉书.艺文志》人文部分的六艺略,还是《汉书.艺文志》技术部分的数术略。两部分的底层基础都是六十四卦爻,所以很容易混淆。打个比方,物理学和经济学都运用到数学科代数类的方程式部分,但物理学和经济学并不等同。由于没有以切实的名称分辨“人文”与“技术”的两者,都叫《易学》,对于不明历史和不专业的人群,就很容易分不清了。或许以儒《易》和《易占》区分之,会明了一些。汉朝以降,重道轻术的皇权专制社会,儒学经典的《易经》成为“显学”,而具备初心的各类“易占”成为了“隐学”。


总结

“易学”的技占,或者称运用到六十四卦爻的技术,只是数术类的其中一小部分,我们不能以《易学》统称数术类,“易”小于数术。关于数术的概念,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社会,一直都很清晰的,脉络从无间断,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视而不见。玄学就一直没有与数术过于亲密,也不知道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会混淆玄学和数术。是人们的聪明才智退步了?是社会太急躁了?还是人们钟情于快餐思维?

只有分清了学问的边界,我们才能让学问们更健康、更系统、更无累赘地发展。含混不清,不求甚解的盲目态度,只能将本是精华的文化技艺,推向迷信的泥潭。

大家分清数术、玄学和易学的区别了吗?如果还不清晰,请仔细地多看三遍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