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其为凿空之人,他还被后世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哥伦布”。

史料显示,张骞出生于公元前164年,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张骞在当代的知名度很高,很多人都知道张骞是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如今,张骞墓位于陕西城固县城以西三千米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张骞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战间西北联合大学曾对此墓做简单发掘,出土汉代器具,确定为张骞真墓。周围有古柏环绕,墓前有石碑四通(以清乾隆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博望侯张骞之墓”最为有名)、汉代石虎一对。大门前竖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华表一对。1988年修起了汉代阙式大门门楼,铺设了墓园甬道,栽种了名贵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气势雄伟的三间献殿,东西墙壁上悬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

张骞墓申遗,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亮点,2013年2月1日前由中国和中亚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申遗文本,2013年6月接受联合国专家检查验收。

张骞去世后葬在了故里城固看起来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然而,近日受邀前往南阳考察,在南阳市文物局我们却听到和见到了一个震惊人心的事。这就是张骞葬在了南阳,并且疑似张骞头颅骨还在南阳市文物局。

考古发现一颗大脑(疑似张骞头骨在南阳发现)(1)

王光辉对头颅骨年代科技检测

8月21日,在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戴松成的带领下,洛阳能量场科技有限公司著名专家王光辉、竹门居汤纪文一行四人受邀我们一起前往南阳“不见冢”考察。在对相关遗址进行考察后,我们去到南阳文物局,在对“不见冢”的遗物进行科技测年后,有人提出,文物局还保存一颗疑似张骞的头颅骨。保管人员取出一个保存完好的褐色头颅,科技专家王光辉对其进行了年代检测,测出头颅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60年,这个年代刚好是在张骞的出生年代。经过现场讨论,大家初步认为这是张骞的头颅骨。

对于这个疑似张骞头颅骨的认定,除了年代相符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这颗头颅骨经过两千多年仍然完整没有很快变成白骨或变成粉消失。其主要原因除了保存环境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此人生前长期在户外阳光下活动,加上相应饮食所以头骨不会像长期在室内缺乏阳光下活动的人一样短短几十年或几百年就会变成粉状或消失。我们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长年在户外活动,并且饮食长年是奶水和食肉,所以头颅骨骨骼密度较高,易于长时期保存。

对于这颗疑似张骞头颅骨的认定,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发现过程。南阳人大科教文委主任白振国介绍:多年前的一天,他和一位杨先生在一起吃饭,杨先生告诉他,他是一个坐过牢有罪的人,坐牢的原因是因为盗墓,并且是盗过博望侯的墓。

白振国是一位历史文化的热心人士,被称为南阳历史文化的挖掘着。杨先生的话引起了白振国的注意。最终他在社旗法院查到了杨被判五年罪行的卷宗。2017年,白振国担任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后,曾经组织专门人员到张骞故里汉中城固考察,得知城固的张骞墓实际是一个衣冠冢,这让他大吃一惊。在南阳,文物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管,为了搞清楚张骞确实葬在哪里,在得到批准后,白振国组织人员对方城博望镇朱岗村的博望侯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在墓中发现了这颗完整的头颅。

考古发现一颗大脑(疑似张骞头骨在南阳发现)(2)

疑似张骞头颅骨

根据历史史料,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为表彰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卓越功绩,汉武帝封到了方城博望,曰“博望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以此来犒赏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张骞的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县的博望镇。张骞被封博望侯后,曾经带领不少张姓族人和西域来的胡商胡僧来到博望,商人们把西域之香料、皮毛、宝马及各种植物种子带到方城,同时,也把中原等地的特产,如:南阳铁器、堵阳(方城古称)丝绸通过洛阳、长安等地,被带到了西域各国,让西域各国贵族领略到了东方丝绸的魅力。

考古发现一颗大脑(疑似张骞头骨在南阳发现)(3)

南阳方城张骞广场

根据白振国的考察,如果城固的张骞墓是一个衣冠冢,那么,张骞极有可能是葬在了封地---南阳博望镇。南阳文广局的这颗头颅骨极有可能就是张骞的头颅骨。对于是否是张骞的头颅骨,南阳博望镇一带有不少张骞的后裔,可以通过进一步通过分子人类学的检测即可确定!我们也期望这位历史功臣能够尽快入土为安得到最真切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