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建筑领域,中国的传统是土木结构,不管故宫的多脊大殿还是云南的环形土楼,都离不开土木,而在西方国家,最雄伟的莫过于石头城堡,不少城堡历经风雨数百年,至今仍屹立不倒。没想到就在河南,距离黄河不算远的地方,也有一个石头城堡,是一个爱画画的“老头儿”10年时间“磨洋工”,磨出来的……

黄土岭上的石头城堡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

河南省巩义市柏沟岭村的黄土岭上,有一座整体用红砂石块垒砌的石头城堡,城门楼一样的大门上方,是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面刻着粗狂的“天然山庄”四个大字。

这座城堡,是习惯被人称为“老头儿”的版画艺术家陈天然所打造,全部的石料均来自后山,是由当地村民历时两年,开凿出来的。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2)

这座城堡,倾注了老人家10年的心血,这是一座全石结构的建筑,上下三层,14孔窑洞,4间石室,1400多平方米,传统红木格子门窗,坑院中心一座风屏石。山庄内设国画、版画、速写、书法等9个展厅。

为了城堡里面更好的通风,左侧的石墙砌了又扒,扒了又砌,可给石匠们折腾的不轻,有的石匠当着面就说:“你说你这个老头儿,费这冤枉事,还准备住100年呢?”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3)

可陈天然的一位朋友,是建筑学博士,在设计的时候,就告诉他:就算有轻微地震,也能管用500年……

这山庄,从2000年开始,前前后后盖了十年,有钱了就干点,没钱时就停下,在闹“非典”那一年,从春到冬没动一块石头。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4)

为这山庄,陈天然老先生从75岁忙活到85岁,亲自监工,亲自指挥,雨里来雪里去,找石源,测效果,一天天看着它拱出地面,屹立于绿色的田园。这山庄,建得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纠纠缠缠,风风雨雨,让性情本真、不善俗务的老头儿身心疲惫,苦闷纠结,几次悲愤交加,几乎感伤落泪……

老伴儿曾问他为什么这么执著,老先生淡然一笑:这山庄是要我要留给国家的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座遮风蔽雨的建筑……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5)

大门,是橡木原木制作的木门,很厚重,但是推起来并不感觉沉重。红砂石券顶的过道里,摆放着两排实木的椅子、茶几,看上去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坐过了,尽管椅子表面和茶几上很干净,背后却有厚厚的灰尘。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6)

城堡的主人陈天然老先生已经离开3年了,曾经在一起喝茶、侃大山的老头儿、老太太们,也已经不剩几个,老先生的伴侣牛翎夫人也已经70多岁,替他守着这个厚重的城堡,也是陈天然作为国内著名版画家,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财富。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7)

如今,山庄对外免费开放,不管是国际友人,还是本地学童,都有资格进入山庄,欣赏老先生留下来的珍贵艺术,也有以画易画交换过来的国内外画作。

有名无字和有名有字

柏沟岭上,陈家是大户人家,陈天然老先生在自己的《天然山庄记》中提到:“先祖东海公,雅素垂风,耕读自持,白首不入市井。时习孔孟,精心老庄,博涉诗书经史。家传藏书数千册,诸子百家暨各类典籍累橱盈几。”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8)

巩义,在明清时期都是商贾云集的地方,陈家更是当地有名的“耕读人家”,1926年4月20日,柏沟岭这方水土上盛开的百花,迎来了陈天然的诞生。

陈家业大人口多,除了成人们自己识字,还兴办私塾,请先生教授陈家的孩子们。1930年,陈天然的爷爷给他取名陈冉,送给他亲笔题名的《三字经》,入私塾读书。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9)

看过电影《新少林寺》的都知道,那个年代,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每一位军阀向大户派捐索粮,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陈家逐渐衰落。但是陈家的私塾依然维持,最早是陈东海老先生教授孩子们,后来聘请汜水乔世昌当先生,教孩子们四书、五经和书法。

不到八岁的陈天然是私塾里年龄最小的学童,但努力好学,乔先生问他名字后,略微沉思,在书本扉页上写下了“天然”二字,既与兄长天恩、天爵相配,又应了“道法自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寓意。原本不再讲究有名有字的陈家,7岁的陈冉有了自己的字“天然”,以后就以陈天然为名了。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0)

陈天然先生

乔世昌先生可谓是第一位识他懂他之人,老先生说他“鼻尖有个麻子,心里有点窍”,断定他日后必成大器。就托人说媒,把自己11岁的女儿乔娥许配给了陈天然……

陈天然的奶奶娘家也是书香门第,家中姪子辈都是大学毕业,有医生教师法官,对陈家影响很大。爷爷、父亲在走亲戚时,常常把四大名著、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先贤的书带回来看。

在这个封闭的小山村,陈家人的思想无疑是超前的,最终有了陈东海老先生在晚年兴办私垫,启智民慧,造福乡里的义举。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1)

而就陈天然个人艺术启蒙来说,是他一位在北平艺专毕业的表叔率先点燃的,表叔送他了绘画入门图书《芥子园图谱》,那书在他以后多年走南闯北的生活中,带来带去,摹了数百遍。

黄土岭、刻木缘

陈天然12岁时已经通读四书,书法绘画领先乡野,后来成了乡村教师。民国时期学术思想较为开放,年轻人常有各种新思维的碰撞,陈天然在工作之余,抽空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函授班,业余钻研木刻,并投稿当时的报刊。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2)

1948年,《新洛阳报》社长江思元先生被他的作品打动,不惜以珍藏的著名版画家古元先生亲自拓印的三十多幅篆刻原作借阅,挽留他到报社任美编一职。一代名家的作品,深深吸引了他的心,陈天然于是留在了洛阳。

1949年,江南解放,陈天然走出了家乡河南,随中原农工会南下武汉,到了湖北省美术室和群众艺术馆专业从事艺术创作。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3)

在武汉,陈天然一住就是17年,他有些想家了。武汉的周边是水乡,温婉细腻,但缺乏北方的豪放。家乡的岭是一层层的,不是人工梯田那样齐整,却别有浑然天成的意味;家乡的柿树是峭拔怒张的,不是那种毫无韵味的张扬,有着虬劲奋进的气场;家乡的沟壑是深纵幽深的,不是那种一味险恶的陡峭,而是一种蕴含灵秀的深邃,还有家乡的人、石,水……成了淡淡的乡愁。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4)

随着作画水平越来越精进,职务越升越高,陈天然却越来越觉得自己越低微,低到尘土里去,他的谦虚友善常常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刚刚从田间荷锄归来的老农。头戴草帽,挎一个沾了泥巴的黄色公文包,卷着裤腿,踩着破黄鞋,如果不是机关保安跟他太熟悉,真会把他当做进城寻找亲戚的老农。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5)

田野里走的多了,梦回故乡的迹象更明显了,速写本子上描绘的更多是家乡黄土岭上的农人、老柿树、土窑洞、地坑院……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6)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从稚齿幼童到白发皓首,从清晨的出发到暮时的返回,退休回家的陈天然,似乎从没像今天这么踏踏实实地踩在故园的土地上。

接下来,他打算做点事情,留下点什么

2000年开始,陈天然就开始筹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天然山庄。

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但是,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不要在郑州养老,他一生魂牵梦绕的就是柏沟岭,他要把自己一生的成就毫无保留地奉献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7)

天然山庄的宅基本就是陈家的地坑院原址,在他的回忆里,陈天然清楚地记得,大约是他10岁的时候,爷爷陈东海带着全家20多口,打了这个天井院。没什么力气的陈天然主要负责的就是从土炕里向外拉绳子,把坑里的土,一筐一筐倒在不远处的山沟里……

连续干了两年多,终于挖成了12孔窑洞,全家喜得乔迁……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8)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那一年,暴雨成灾,山水汹汹,大半土窑洞被泡塌了。也许是对过去的不甘,后来一定要在地坑院儿原址上修建天然山庄。城堡一样的的天然山庄,从高空往下看,依然是地坑院结构,只不过全部换成了红砂石砌成围墙。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19)

山庄建成以后,陈天然老先生和老伴儿共同布置展厅,在大理石板上篆刻自己的书法诗句,安静的生活,如同山脚下的伊洛河水,悄悄溜走了5年的光阴,陈天然消瘦的手松开了老伴儿的牵挂,一个人走了……

描绘一张画像定格种树老人的形象(画画的老头儿)(20)

偌大的城堡里,现在只留下牛翎夫人一个人,开春到山庄后面给他添上一捧土,夏日给画室窗户打开通风透气,秋天坐在大门口泡上一杯菊花,追忆共同走过来的风风雨雨,冬夜一个人守护者这座冰窖一样的石头城堡。

牛翎夫人告诉作者:“我活着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们一辈子的积蓄全都在这儿了,我等的是能够替我们守护山庄的人,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只要能善待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就可以回到他的怀抱了……”

参考文献:郑州日报《田园深处——画家陈天然老人写真》作者|李晓娜

陈天然博客《天然山庄记》作者|陈天然

以及牛翎夫人口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