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大多都是“刀子嘴,豆腐心”,说着最伤人的话,心里却比谁都期盼孩子过得好。

我们固执地认为,对孩子严厉点没什么,等她长大了自然会理解父母。哪怕有时会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会伤害孩子,也常安慰自己:我没有恶意,是为了孩子好!于是,狠话放了一遍又一遍,一次比一次扎心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1)

然而就像黄执中说的: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中国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那些扎心的话,或许有可能刺激孩子努力,但它们造成的伤害亦无法预估。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到: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一旦这种媒介被用错了方式,就会变成一把利剑,直插孩子要害。所以,有些话即使再生气,也不能随便对孩子说。

人民日报对此做了总结,选出了最伤孩子的8句话,建议做父母的都来看看,你是否经常将他们挂在嘴边?

笨蛋,没用的东西!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2)

经常听到身边父母说类似的话,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但你知道吗?孩子听到这句话,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笨蛋”这个标签。

心理学有个“标签效应”,它说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简单地说,如果不想让孩子真的成为“笨蛋”,就不要频繁使用类似的词语,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并大声告诉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3)

当父母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其实是想表达:你要听我的话,这事我有经验。

但孩子的理解却是: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你看,孩子和家长完全不在同一频点,冲突必然会产生。

父母也很矛盾,我们一边要求孩子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一边又期望孩子能有自己的主见,变得独立。天平的两端都想占据,多少有些过于贪心。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未来的路势必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人民日报才建议:尽可能给孩子一点空间,给孩子争辩的权力,才能锻炼他独立自主的能力。

我说不行就不行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4)

亲子关系中,孩子天然处于弱势,我们总告诉他:我说不行就不行!

实则只不过是仗着父母权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殊不知长时间的强压,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有没有发现,你越不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反而干得越起劲。不让他看电视,就抓紧一切时间看;不让玩游戏,就见缝插针地玩;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不止孩子,大人何尝不是如此?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参与者被要求不要去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但几乎没有人成功过。这意味着你越强调“不要”、“不行”,反而越容易激起大脑中的反抗。所以,当和孩子有了分歧时,与其强加干涉,不如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我再也不管你了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5)

父母和孩子就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权力之争”。小时候孩子想学轮滑,父母觉得画画有意义;慢慢地孩子开始关注服饰搭配,父母认为在浪费时间;长大后,孩子想去外地上学,父母则觉得留在身边更方便……。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樊登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孩子,考上北大就自杀了。他在遗书中说: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要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并用威胁的方式来沟通,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

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6)

这是父母最常用的奖励话术,我们特别擅长用一些物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欲。

但心理学家罗伯特·亚尔克斯和约翰·多德森早就用实验证明:物质激励程度与人的表现呈“倒U型关系”。

当奖励在一个程度之前,物质的确可以促进孩子学习。但到达临界点后,孩子的“奖励阈值”会变得非常高,“过度激励”反而会阻碍孩子学习。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习好”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父母完全没必要将奖励外引到其他物质上,否则最受伤害的就是孩子的内驱力。

没出息,以后捡破烂吧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7)

有多少孩子从小被教育: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捡垃圾了。

先不说,学习不好的孩子,有多少真的去捡垃圾了。就说这种“羞辱式”教育是否真的能起到促进作用,着实让人怀疑。

儿童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孩子在被羞辱、被威胁后,可能暂时会被迫向现实妥协,但这种体验会降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内心更加排斥被强迫的行为

家长本意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将“学习”与“捡垃圾”强相关的后果:只会让孩子将学习看作是苦差事,不但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更会让孩子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

又做错了,真笨!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8)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大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当父母最头疼的是,明明讲过好几遍,再做题还是错,所以辅导作业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又做错了,真笨!

但你知道吗?日本著名脑科学家池谷裕二在《考试脑科学》一书中提到,记忆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而记忆又与大脑中的海马体息息相关。当孩子处在高压之下,海马体就会罢工,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越拍桌子,孩子越记不住。

教育是疏而不是堵,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失去试错的机会,而是鼓励他失败后继续尝试。与其说“又做错了,真笨!”,不妨试试“你又排除了一种错误可能,再试试!”

都一样,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9)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无法超越的“别人家孩子”,大部分父母喜欢拿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激励自家娃。他们坚信:都一样,怎么可能不如别人?

但真相却是,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一味地用高标准要求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习得性无助”,反而促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孩子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反正自己怎么做,都样样不如人,再差又能怎样呢?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时,就很容易变得不自信、胆小,最后拒绝再去尝试。

最伤孩子的10句话第二句最常见(最伤孩子的8句话)(10)

写在最后:父母总是低估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高估孩子愈合伤口的能力。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来自幼年时父母的言语伤害。

养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有惩罚和责骂,但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上面这8句话的杀伤力,超过我们的想象。

如果你平时也常将其挂在嘴边,那么从现在开始,试着忘记他们。请记住:刀子嘴没有豆腐心,刀子嘴就是刀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