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导读:每年最热的时候为啥要叫做“伏天”?“伏”是什么意思?“伏天”又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1)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夏季“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入伏之后,天气开始变得酷热、潮湿,让人觉得有些透不过气来、湿热难耐、胃口全无、食欲下降,所以三伏天也被叫做“苦夏”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2)

“伏”是什么意思

伏,最初的字形像一个低头的人形。这个字一开始和夏天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反而和冬天是联系在一起的。冬天天气冷,不管人还是动物都要藏起来,躲避严寒。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3)

伏天酷热难耐的天气,让人浑身无力,一动也不想动,每天只想躺着、趴着,所以,“伏”就是藏伏、趴伏的意思。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4)

为什么要叫做“伏天”?

每年的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大约在公历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由于夏日阳光作用的加强,导致大地挥发的热量远没有吸收的多,从而空气中热浪滚滚,持续的降雨加上蒸腾作用,又让空气变得闷热潮湿不堪,从而形成“上蒸下煮”的现象。湿热闷的天气,让人一动也不想动,每天只想在阴凉处躺着、趴着。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5)

加之古人又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这段时间内,阳气最盛,阴气被迫藏伏于地下,大家也都呆在室内,不想出去,像藏起来一样,引申出藏伏避暑之意,所以叫做“伏天”。又根据炎热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曰“三伏天”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6)

“伏天”又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

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的六十组不同的名称来循环记日子。虽然看起来有些复杂,但实际上这和我们现在用的“星期记日法”差不多。不过是一个星期需要七天,而一个庚日轮回需要十天,本质上区别不大。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7)

古人说“天道速,地道迟”,夏至这天虽然是日照最长的一天,但却不是最热的,之后的天气才会慢慢变热。

古人信奉五行学说,把一年分为“五季”,春、夏、长夏、秋、冬,长夏即“伏天”。伏日在夏秋之间,一年之中期,五行属土,“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8)

庚者,更也,天道有所更替也。庚又属金,且是阳金,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由盛转衰,故用庚日,以示天道变化。

这便是古人为什么要将“庚日”作为三伏开始的原因。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9)

2022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7月25日 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8月14日 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8月24日 共10天

夏至之后第几个庚日为中伏(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10)

此外伏天期间,天气阴晴不定,有些地方会有“片云就是雨”的现象,北方伏天也会有暴雨的出现,称之为“伏汛”,所以夏季伏天不但要防暑,还要记得防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