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第8讲

冰鉴第八篇:情态篇二 上次我们讲到弱态,狂态,疏懒态和周旋态四种基本情态,冰鉴总结说:“皆根其情,不由矫枉。”这些情态都是来自内心的真情实性,不是故意造作的。这些情态,都是人的内在性情向外的反应。曾国藩认为有这四种人的行为看似荒唐,但是若加上另一种品质,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能成大器! 曾国藩说:“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意思是说柔弱而不谄媚,狂傲而不喧哗取闹,疏懒而待人真诚,周旋而能积极乐观,都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 一个人柔弱但不阿谀谄媚,日后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了。

曾国藩为什么会如此认为呢?因为有弱态的人并不是弱者,弱者如果自强,实在是强者。正如“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一样,有人格尊严的弱态者,实在是懂得“示弱”的大智慧,他们用“弱”来伪装自己,避免遭到强者攻击,最后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成为一匹黑马! 一个狂妄的人又不哗众取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日后就能成为有用之才,还很有可能成大器。狂人自有胜人之处,而且这种人天赋过人,又肯吃苦,很容易有所大作为。俗话说“天才与疯子之间真的只有一线之隔”,天才就好比“狂人”,哗众取宠就好比这“一条线”,只要不逾越这条红线,狂人最后都能成大事! 刘邦和项羽都属于不甘于现状的狂人,他们见到秦始皇车驾时都发出了感叹,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该当如”。项羽虽是真性情,但是显得鲁莽和哗众取宠;而刘邦更为低调、含蓄婉转,有志在内心,不外漏。最终刘邦胜、项羽败的结果,也说明了“狂而不哗”的人更能笑到最后,成大器!

什么时候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冰鉴教你如何正确理解人的)(1)

在我们看来,“周旋态” 的人城府深、阴险狡诈、圆滑世故。但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虽然有“周旋态”,但还能“健举”,日后可成有用之才,或许还能成大器!什么是“健举”?就是和“健拔”一个意思,指一个人刚健挺拔。 “刚健挺拔”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国一代枭雄曹操,曹操一生小心谨慎,老奸巨猾,但如他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曹操能够在东汉末年建立一番霸业,统一中国北方,成为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所以说,一个人狡猾奸诈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目光短浅,没有远大志向。而一个周旋而健举的人,在曾国藩看来,最后大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曾国藩最后还强调说:“反之,败类也”,就是说,如果既柔弱又谄媚,既狂傲又喜欢惹是生非,既疏懒而又喜欢撒谎,既喜欢隐藏心机又不肯努力学习、工作的人,都是败类,难以获得成就。 “弱态”若带“媚”,则变为奉迎谄媚之流,摇尾乞怜之辈,这是一种贱相。 “狂态”若带“哗”,则为喧嚷跳叫、无理取闹之流,暴戾粗野、卑俗下流之辈,这是一种妄相。“疏懒态”若无“真诚”,则会一味狂妄自大,这是一种傲相。

“周旋态”若无“健举”,则会城府极深,极近狡诈、阴险和歹毒,这是一种险相。无论用人时使用“弱、狂、疏懒、周旋”哪种情态的人,都必须牢记: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任用,否则,不可用。大家多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必然能找出柔弱、狂傲、疏懒、周旋这四种情态的人。如果你们想知道一个人未来会有多大发展,按以上所讲的内容去研究一番,大致就可以明白了。 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态,称之为“恒态”。

什么时候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冰鉴教你如何正确理解人的)(2)

曾国藩评论为“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还有一些这样的“时态”,“言不必当,极口称是”,别人发表的观点和见解未必完全正确,未必十分精当,他却在一旁连连附和,高声称赞,一味地点头回答“是,是,是”。这种人如不是故意的,定是一个小人,胸无定见,意志软弱,只知道巴结逢迎,投机取巧讨好别人。 这种人是难以成事的,自然不能让其担任重任。“未交此人,故意诋毁”,不曾与人交往,对他人全然不了解,全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就在人背后飞短流长,说人坏话,故意恶意诽谤他人,诬人清白。

这种人多半是无德行的小人,无学无识,又缺乏修养。 以上两种人,由于品格卑下,又无识无能,庸俗无聊,曾国藩评论为“卑庸可耻,不足以论事”,既不能与之共事,更不可与之为友。立身端正的人,应与这类人划清界线。当然,如果他们知而能改,又当别论。 第三类时态是这样的,“漫无可否,临事迟回”,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做事只知道因循守旧,而不知要有所创新。

什么时候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冰鉴教你如何正确理解人的)(3)

因此,他们既缺少雄心壮志,又没有什么实际才干,动手动脑的能力都差。遇事也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挑工作重担。 因而,他们什么见解也没有,什么事也做不成。“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指生活中那类多愁善感的人,他们内心世界很丰富,也非常敏感,见花动情,闻风伤心,软弱憔悴。凡遇事情,不论与自己相不相关,都一副泪眼汪汪的样子,一副病中女儿态。 曾国藩对以上两种情况一言评之为“妇人之仁”,像妇人一样婆婆妈妈,是干不了大事的。这个评断正确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可以讨论。但文中所指的两种类型之人,确是存在于生活中的,要与这种人交谈共事,的确很让他人为难。 以上三种情况,曾国藩称为“时态”。

我们知道,人的气质、个性、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而是一变俱变,因而曾国藩最后一句“三者不必定人终身”,足见他的客观公正。这三种情态,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命运。老话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人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个人的性格性情、人格情操、言谈举止,跟他的命运好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会决定人的终身命运。细节实际上是衡量、检验、选择人的标准,以此来评判你遇到的人,确定哪些人能成为亲密战友,哪些人能同甘共苦,哪些人只能敬而远之,以此来结交天下之士。 上述种种为我们开启识人之门,指明识人之路,擦亮识人之眼。“情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会越变越好,有的人则越变越差,所以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

看一个人要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不足,不要过犹不及,要善于自我调节、自我矫正。 谁都有不足,就连曾国藩本人也有缺陷,那就是小时候有点笨。曾国藩年轻时,深夜背诵文章,恰巧当夜一梁上君子卧于他家房梁之上,曾国藩因为脑子太笨,背了一夜,来来回回几十遍,就是记不下来,天都快亮了,小偷一看忍不了了,“噌”的一声,跳了下来,嘡嘡嘡流利地背诵出来,愤怒道:“都听你背一晚上了,我都会了,你可真是笨死了!”说罢,扬长而去。

什么时候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冰鉴教你如何正确理解人的)(4)

曾国藩很勤勉,“勤能补拙”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非常在意自我调整,犯了错他就真心实意地反思,踏踏实实地改,不像现在很多人心浮气躁,不知错或知错懒得改,曾国藩的自我调整值得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学习借鉴。 所以说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缺陷,不能用于改正,讳疾忌医终是害了自己。所以鉴别他人的时候,不宜武断,此一时彼一时,观人是要时时观察,即便是朋友也要注意,真的朋友会在好友往不好方向发展时,将其牵回来,一起修正,一起成长也是可以的。不断完善调整,然后成就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