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1)

“星不怕黑暗,云不怕天阴。”

作者:刘爱成 刘畅

编辑:付玉梅

6日清晨,台湾佛光山宣布,开山宗长星云大师5日下午在位于高雄的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圆寂。

星云大师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交往。

2012年7月,《环球人物》记者曾在台湾佛光山专访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气色很好,慈眉善目。记者曾获悉,星云大师因患糖尿病,眼睛已经看不清了,可握手时,他依然注视着我们,眼神那么亲近、真诚。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2)

·星云大师在佛光山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

“师父,您的眼睛真的看不见吗?为什么和您说话,总是看到您在直视着我们?”

“我能看到你们的心。”

“夜晚,我爱天空点点明星,

白天,我爱天空飘飘白云;

无论什么夜晚,天空都会出现了星;

无论什么白天,天空总会飘浮着云。

星不怕黑暗,云不怕天阴;

点点的星,扩大了人生。

片片的云,象征着自由。

……”

1951年,星云大师在台湾新竹青草湖畔创作了这首名为《星云》的诗。他的生活正如诗中所写,无论黑暗或是天阴,他都在自由地扩大人生的可能。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3)

一句承诺,信守一生

1927年,星云大师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名叫江都的小镇,原名李国深。母亲告诉他,他出生时半边脸是红色的,半边脸是白色的。母亲几乎不敢抚养他。

过了一段时日,他才逐渐恢复到和正常婴儿一样。他家里贫穷,母亲多病,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介乎农商之间。父母生养了4个儿女,他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个弟弟。

星云大师三四岁时,跟着外祖母念《般若心经》,还和姐姐比赛吃素。他没有进过正式的学堂,但背下了家乡寺庙墙上贴的《三世因果经》。

“我一生别无长处,所幸对文字有种莫名的兴趣与亲切,童年时家中长辈忙于生活,无暇对我施以言教,许多观念是自己在文字中领略和获取的。”

当时物质匮乏,不便写日记,他就将一日所思、所记记在心里,“睡前我会将一日所得在心里温习一遍,如此也养成了思考和反省的习惯”。

星云大师最感激的是父母的生养,不但给了他一个健康的身体,最重要的是给了影响他一生的性格。他说:“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喜欢苦恼的孩子。”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对于因果、忠义的道理了然于心。

他至今记得和母亲的对话:“母亲,您的衣服破了。”母亲回答:“不是破,是布不够。”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母亲的心态总是很乐观。1994年4月,星云大师第三次赴大陆探亲,他来到南京母亲的住处,依偎在她的床前,听从母亲的教诲。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4)

·1994年,星云大师在南京看望母亲。

“我告诉母亲,我在台湾有万千听众,但来到南京,我是您的听众。母亲眼中掠过一丝笑意,她说:‘讲经的人不一定能得道,听经的人反而个个都能得道。’好一句智慧之言。”

自出娘胎,饥饿就常常伴随着星云大师,但正是饥饿,让他从小懂得承担和关爱。

他对童年两件事记忆深刻:一是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他早晨去捡狗屎,下午去拾牛粪,回来做成肥料卖钱;二是他喜爱小动物,常常蹲下来给需要“过河”的蚂蚁搭桥,也会因为鸽子走失而担心得夜不能寐。

1937年,星云大师的父亲外出谋生,此后两年杳无音信,忧心忡忡的母亲带他去南京打听父亲的下落。

路上,他偶遇南京栖霞寺的知客师,知客师随口问道:“你是否愿意做和尚?”

他凭直觉答了句“愿意”。“不到半个小时,栖霞寺住持志开上人派人来找我。‘听说你要出家,就拜我做师父好吗?’我信口说出‘好’。一句承诺,我就信守了一生。”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5)

黑名单上的学生

1939年春天,12岁的星云大师在南京栖霞寺剃度。出家时,师父替他取名“今觉”,意为今天觉悟。

后来,他偶然在《王云五大辞典》中看到了“星云图”,上面的解释是:“宇宙未形成之前,无数云雾状的星体结合,又大、又古老、又无际。”

他非常欣赏这种宽广、浩大又无边的境界,也自许在黑暗中给人光明,于是他把法号改为“星云”。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军开始轰炸南京的日寇,轰炸时剧烈的震动,把睡在上铺的星云大师整个人震落到地板上。

“我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跪在佛堂里,向佛陀及观世音菩萨祈求获得聪明智慧。这种祈愿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增长了自己的信心。所以出家70多年来,一个甲子还多的岁月,祈愿一直是我每天必有的修行。”

当时,栖霞寺里以粥代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一碟素菜,星云大师仍然与饥饿为伴,“但是想到时代的艰辛、师父的难为,心中的感念使我忘却了饥饿之苦,就这样我养成能忍的习惯”。

经历了艰难的“成长时期”,星云大师步入了“阅读时期”。

最初,他在栖霞寺的佛学院学习,全班约有50个学生,他是最年幼的。“那时候我爱看小说,成了黑名单上的学生,老师认为,不用功阅读经论、只沉迷于小说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东西方的小说、文学作品、历史传记,我读得津津有味。”

在栖霞寺度过了7年岁月后,星云大师去常州天宁寺做了行单(苦工),不久又转到镇江焦山佛学院。

后来,时局动荡,内战开始,已经不容他有所作为。“因此,在得到家师允许后,我简单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带领70余名青年同道,以参加僧侣救护队的名义,就这样渡海来到了台湾。”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6)

和警察捉迷藏

1949年初到台湾的情形,星云大师用“人地生疏”“走投无路”8个字来形容。“那时,台湾当局严格查管不明人员的流动,我也遭到警察逮捕,被关在桃园的一座仓库里。”

说来也巧,正是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他先后前往桃园县中坜市的圆光寺和新竹市青草湖的灵隐寺,靠给大和尚看守山林,生活才算安稳下来。闲暇时就伏在山中的草地上,写下了一本《无声息的歌唱》。

之后,星云大师辗转来到宜兰,趴在破旧的缝纫机上写下了《玉琳国师》《释迦牟尼佛传》。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佛法,我把微薄的稿费都用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里的青年;我经常忍受饥饿,徒步行走一两个钟头,到各处讲经说法,用省下来的车费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

1953年春天,星云大师开始了一个关键时期。他在宜兰念佛会成立青年团体,开办文艺社、歌咏队、补习班、读书会,吸引许多青年来学佛。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7)

·1953年,星云大师在台湾宜兰。

这段“弘法时期”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台北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邀请星云大师去讲座,“海报已张贴出去,我也从宜兰到了台北,但被告知,学校下令取消了”。此后很多年,台湾当局不准佛教人士到学校讲演。

“最棘手的是与警察捉迷藏。”一次,星云大师在桃园县龙潭乡一个村庄布教,台下有数千名听众,突然传来警察的声音“下来,下来!”

警察要求他“立刻解散,停止讲演”。“我说,不行呀,是我邀请大家来听讲的,你要我停止讲演,那你自己宣布,你去叫大家解散。警察当然不敢,只有低头垂首,不再讲话。我趁此机会又上台继续讲。”

他说,另一件烦恼事就是各种应酬。“每次开会,如果我不出席,人家会说我不跟他们合作。此外,经常有人请客,一人请客,相继就有多人回请,常常一连十天半月没有回寺吃饭。尤其那时来自海外的宾客很多,如果不应召而至,他们又说‘你不帮忙’。”

星云大师觉得如此下去,终非久远之计,他开始考虑“定居”高雄。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8)

一以贯之的心愿

在高雄,星云大师选择了佛光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穷的地方、苦的地方、不值钱的地方,没有人要,没有人跟我争,我终于可以来发挥了。”

1967年5月16日,佛光山开山建设。此时星云大师正好40岁。

一代宗师真实记录(这个遗愿牵动亿万人心)(9)

·星云大师(中)在佛光山勘察地形。

“我知道自己应该要进入为佛教创造历史的阶段了,于是为佛光山订立四大宗旨: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我制定佛光人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把青少年时期酝酿在心中的理想慢慢落实,‘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的人间佛教就这样确立了。”

从40岁到50岁,正是佛光山的初创时期,星云大师在自己衣食无着的情况下,筹办大专佛学夏令营;在开山建寺万般辛苦的情况下,设立普门高中、西来大学、南华大学和佛光大学,“以教育培养人才”。

1977年,佛光山成立“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重新编印了《佛光大藏经》,还邀请几名大陆学者将藏经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

星云大师就这样在主管的位置上忙碌了整整18年。

1986年,当佛光山稍具规模时,他宣布退位。“那年我59岁,正在身强体壮的时候,外界一时不明所以。其实我在佛门里,自懂事以来,就决心不担任住持,也不做行政事务僧,我自认为应该以弘法为职,所以对文化教育乐此不疲。”

当佛光山日渐兴旺,走上了“国际化”道路时,星云大师又想到了“回归”。“现在世界佛教需要本土化,推动本土化的佛教,成为我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时刻,也是我晚年最大的愿望。”

而中国佛教的“本土”,毫无疑问在大陆。

“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我还是觉得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太慢了,我感到时不我待。时间很快啊!我想对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星云大师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星云大师感慨地说,真像是夜晚的星星,光芒虽然弱小,但总是努力地在闪耀;又像天上的白云,尽管飘浮不定,但是在无限时空中,一颗颗星星,一片片白云,所结合起来的“星云”,却能够超越时空,亘古长存。

记者问星云大师,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星云大师用了四句话作答——“光荣归于佛陀,所有的光荣不是我的,是佛祖的;成就归于大众,所有的成就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利益归于常住,假如有人要给什么利益,不是给我的,是给常住机构寺庙的;功德归于信徒,我自己很平凡,也很快乐。”

星云大师留给世人的智慧,一如“星云”般长存……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