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电子版,点赞留邮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初中文言文阅读精华110篇答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华110篇答案(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华110篇答案

(如需电子版,点赞留邮箱)

一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少习骑射,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 ) (2)市.鞍马( )

(3)长而益.精( ) (4)木兰乃易.男装(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 吗?

1、(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

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 )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1)毛病 (2)只是 (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 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

“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 居安思危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 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 ) (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

(3)戒.奢以俭(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谈 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1、(1)使……巩固 (2)治好,安定 (3)戒除

2、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不赞同。理由略。

五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做法。 ③效法,仿效。 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③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3、A

4、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5、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诽谤C、愿王察.之矣 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结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1、C

2、街市上没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七 太宗有骏马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①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②。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病而暴.死( ) (2)使公以.马杀人( )

(3)必轻.吾国 ( ) (4)公乃释.罪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1、(1)突然 (2)因为 (3)轻视,看不起 (4)免去

2、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

3、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解才改变主意。

4、劝谏齐谏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八 长者子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旋流处,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语.众人言( ) (2)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

(3)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 )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1)告诉。(2)地方或处所。(3)权。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一次入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

结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2)不盲从,不轻信。或:听其言,观其行。

九 李惠拷皮

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同释.重担(

)(2)惠遣.争者出(

(3)以杖击之.(

)(4)薪者乃.服而就罪(

2、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

1、(1)认为 (2)等到 (3)原因 (4)……的原因

2、(1)捧着进献给厉王。 (2)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 (3)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4、略。

十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王以.和为诳( ) (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

    使人问其故.( ) (4)此吾所.以.悲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奉而献之厉王。

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泣尽而继之以血。

3、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

4、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

1 、(1)通“悦”,高兴 (2)①使命 ②出使 (3)对

2、D

3、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

4、以民为本

十一 苟无民,何以有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 ⑤ 苟:如果。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使者不说.:( ) (2)臣奉使.使.威后:( )( )

(3)不然.( )

2、下列句子与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何恃而往 B、卖炭得钱何所营

C、彼不我恩也 D、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4、文中赵威后的最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反问,强调了什么样的思想?

1、D

2、(1)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2)就 算国君赏赐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3、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启示略。

十二 曾子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衣.敝衣以耕(衣服) B、反.,复往,又不受(反复)

C、人则献.之(提出) 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保全)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曾子的处世原则?他的处世原则给你什么启示?

1、⑴给予、留下 ⑵连续 ⑶诘问、盘问、追问

2、有 | 书 生 | 旅 次 宋 州

3、⑴没有翻译出“余”的意思。(您替我料理完后事,剩余的金钱送给您。) ⑵“许”翻译错误。(李勉答应替他办丧事,把剩余的金钱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4、李勉助人为乐而不为金钱所动,这种讲诚信不贪财的高尚品质实为可贵。

十三 李勉埋金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

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 出金付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 (2) 而累.路寻生行止( )

(3) 诘.金之所 ( )

    、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有 书 生 旅 次 宋 州

3、下列括号内的句子是对原文句子的翻译。请指出译文中的不当之处。

    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您替我办完丧事后,我的钱赠送给你。)

不当之处: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李勉赞同替他办丧事,把剩余的金钱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不当之处:

4、你是怎样看待李勉为书生埋金的行为的?请简要谈谈。

1、A 2、B 3、A C

4、把兵器改铸成农具,把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百姓。

十四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

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君悔之,遣.使追(暗中) B、齐君使.治阿(派遣) C、魏闻童子治.邑(治理,管理) D、乃起.兵击之(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老者之智 铸库兵以.作耕器

B、遂.败魏师 遂.成竖子之名

C、乃.起兵击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既而君悔之. 甚矣,汝之.不惠

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出仓廪以赈贫穷:散发粮仓里的粮食救济贫苦的人。

B、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去追的使者反而说道:“子奇一定能把阿县治理好……” C、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有老年人出主意,让年轻人来作决断。

D、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阿县人父亲带着儿子,哥哥带着弟弟,以私家军队与敌人作战。4、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用了哪些得力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如,像 (2)了解

2、(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3、C

十五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孔子犹.江海( ) (2)赐不能识.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赐则奚足以识之?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1、(1)典当、抵押 (2)弯曲 (3)全

2、(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3、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十六 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

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 ) (2)且屈.指曰 ( )

举.家感激(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全,整个 (2)穿 (3)教诲 (4)更,越发

2、人们都来道贺,只有你最后才来,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

3、“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

4、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十七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 (2)有一老父衣.粗衣( )

(3)敬受命.( ) (4)心益.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4、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1、(1)兴起,发生 (2)停止

2、(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3、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4、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十八 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 (2)征求无已.(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3、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1、(1)在家中 (2)原因 (3)应该 (4)勤奋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十九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③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会:恰好,遇上 几:几乎 岂:难道 惟:只

2、A

3、(1)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2)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 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二十刘羽冲(是一个字)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是一个字)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会.有土寇( ) (2)几.为所擒( )

(3)古人岂.欺我哉惟( )(4)惟.此六字( )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

A、自练乡兵与之.角 B、前人之.述备矣。

C、益慕圣贤之.道 D、祗辱于奴隶之.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1、(1)听,听从 (2)再 (3)用车拉,用车接

2、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3、孝敬老人,聪明懂事。

4、要点:要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人,做事要讲究方法。

二十一 寺人披见文公

吕甥、卻芮畏逼,将焚公宫

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 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已丑晦,公宫火。瑕甥、卻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句读。

其 后 余 从 狄 君 以 田 渭 滨 女 为 惠 公 来 求 杀 余 命 女 三 宿 女中 宿 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吕甥、卻芮畏逼.( ) (2)除君之恶.(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使让之,且辞焉。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4.试分析文中晋文公的形象。

1、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2、(1)迫害 (2)憎恶

3、(1)晋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接见。

    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

4、晋文公具有从谏如流的宽阔胸襟和有计谋、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形象。

二十二 孙亮食生梅

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处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 “若矢先生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向.求,实不敢与( ) (2)此易.知耳( )

(3)取蜜渍.梅( ) (4)黄门不服.(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门尝私从汝处求蜜耶?

    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3、说说孙亮判断老鼠屎是黄门放进去的依据是什么。

4、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以前 (2)容易 (3)浸、蘸 (4)认罪

2、(1)黄门曾经私下的问你要过蜂蜜吗?(2)太监磕头认罪,左右大臣都大为惊讶。

3、孙亮是根据剖开的老鼠屎外湿内干判断鼠屎是黄门刚放进去的。

4、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未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企图报复陷害。 二十三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草木际.天( ) ②隐.然.如大环(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3、找出描写鹤飞姿态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人们常常把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比作“闲云野鹤”,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古代诗文中写鹤的诗句比较多,请你写出一句并注明作者。

1、①交接②隐隐约约的样子

2、①山人养了两只鹤,非常驯服,有善于飞翔。②当刮风下雨,天色或明或暗的时候,俯视仰视, 山间的景色瞬息万变。

3、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4、表达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二十四 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

1、补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份。又爱著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里人织草为屐.( ) (2)奴欲张.我(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

    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呢?

1、(猩猩)又爱著屐。

2、(1)鞋子 (2)捕捉

3、(1)村庄的人用酒和酒糟放在路旁边。(2)到喝醉,于是就拿草鞋来穿上,(便)被人抓住。

4、面对诱惑,要能够不动心,抵制住诱惑。 二十五 幼须早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

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精神专.利.( ) (2)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3、本段选文的中心句是

4、文中说魏武“老而弥笃”。请从他的诗中写出连续的两句表现这种情志的句子。

1、(1)饱满犀利 (2)明白

2、魏 武、袁遗,老了还是学习,他们都是从小学到老都不知疲倦的人。

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或幼须早教,勿失机也。失于盛年,犹当晚学)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二十六 高渐离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 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

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秦并.天下( ) (2)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3、读完全文,你如何看待高渐离行刺秦始皇这件事?

1、(1)吞并 (2)眼泪

2、(1)高渐离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

(1) 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

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皆可。示例(1)高渐离忍辱负重,不畏强暴,为了反抗秦始皇的暴政勇于献出生命,其精神值得歌颂。示例(2)高渐离的行为是以暴抗暴,如果得逞,将不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在客 观上阻碍历史发展,不值得肯定。

二十七 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

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赐失.之矣( ) (2)则.不复赎人矣( )

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B.取金于府

C.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D.而教导可施于百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

4、孔子认为子贡不应该谢绝奖赏的理由是什么?

1、(1)犯过失 (2)就

2、B

3、(1)子贡从诸侯国那里赎回了鲁人并且没有依鲁国的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2) 道德高尚的人行为,可以改变风俗习惯,从而影响到百姓。

4、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二十八 子鱼论战

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

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 鼓儳可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楚人未既济.(

(2)公伤股.(

(3) 国人皆咎.公(

(4)虽.及胡耈(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3、读完全文,试分析文中宋襄公的形象。

1、(1)渡过 (2)大腿 (3)责怪 (4)即使

2、(1)等到楚军已经列成阵势后宋军才去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2) 知道战败的耻辱并以次教育战士,是为了多杀伤敌人。3、宋襄公迂腐、愚蠢,刚愎自用,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二十九 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

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 7 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1.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

曾 子 寝 疾 病 乐 正 子 春 坐 于 床 下 曾 元 曾 申 坐 于 足 童 子 隅坐 而 执 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童子隅.坐而执烛( ) (2)请敬易.之(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5、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反映了曾子的什么品德?

1、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2、(1)在角落里。(2)更换。

3、君子从道德原则的高度去爱护人,小人却以姑息迁就的方式去爱护人。

4、对话、细节描写。

5、记叙曾子临终坚持更换床席的经过。突出了曾子的简朴习性和一丝不苟的崇尚礼教的精神。 三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

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而徙.衽以从阴 ( ) (2)而患.露之濡于身 ( )

(3)其阴逾.去 ( ) (4)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3、找出文中表现郑人笨拙的一句话。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迁移(2)遭到,受到(3)同“愈”,更加。(4)避

2、(1)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2)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 就相当笨拙了。

3、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告诉我们做事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 三十一 吴起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

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下列句中“之”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止之食 B.方与之食

C.起之不食以俟者 D.起不食待之2、给下面句子补全省略的成分。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3、写出这篇文章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4、读完短文,说说你应该学习吴起的什么美德,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1、C

2、(吴起)令人求故人。

3、自食其言:不守信用,说了话不算数。

4、守信用。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即可。三十二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 ,以议执政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譬之若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各项加点“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吾将行之. B.如之.何毁之

C.不如小决之.使导 D.吾闻而药之.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人游于乡校 ,以议执政之善否。

    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3、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1、B

2、(1)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2)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 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3、我们平时要防微杜渐,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十三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此吾可器.也( ) (2)鞭之,夺其物以去.(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随而索其直。

    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3、文中的晋人有何特点?

4.读完全文,请你对晋人以及生活中像晋人一样的人说几句话,帮助他们改掉身上缺点。

1、(1)名词作动词,用。 (2)离开

2、(1)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要钱。

(2)不如你先给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再还你钱。3、文中的晋人贪财好利,丧失廉耻。

4、扣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知耻、不能违法谈即可。 三十四 孟孙猎得麑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曩.将罪之 ( ) (2)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

( 2) 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3、概括出选文写了哪几件事?

4、文中的秦西巴心地善良,善待动物,说说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1、(1)从前 (2)给

2、(1)过了三个月,又召回他(秦西巴)来当儿子的老师。

    连幼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呢? 3、孟孙猎得麑、秦西巴放麑、秦西巴被逐、秦西巴被召回。

4、开放性试题略。三十五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其先自魏郡元城徙下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自魏郡元城徙.下焉 ( ) (2)充少孤.,乡里称孝(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3、本文而言,王充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充后来之所以成为东汉著名的哲学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1)迁徙(2)幼年死去父亲

2、(1)他喜欢广泛地阅读,不受章句的束缚。

    家庭贫困没有书读,常去洛阳的书铺,看所卖的书。 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4、他之所以能成为东汉著名的哲学家,这与他自身的认真求学,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十六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得.于州南百步之( ) ②刺史之事也( )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乃 日 与 滁 人 仰 而 望 山3、翻译下列句子。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画出文中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并写出古代诗歌中吟咏春夏秋冬的诗句各一句。 春: 夏:

秋: 冬:

5、《丰乐亭记》是《醉翁亭记》的姊妹篇,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否相同。

1、①找到,发现 ②职责,本职

2 、 乃 / 日 与 滁 人 / 仰 而 望 山

3、①中间有一道清澈的泉水,泉水很大,向上喷吐。②我喜欢它地势僻静,公务简单,又喜爱这儿的风俗 安闲。

4、①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

②示例:春: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住。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主旨相同,都表现与民同乐,都含蓄地表达了不满。如《醉》文写滁人游,《丰》文“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都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而肯定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就是表明对自己贬谪的不满。

三十七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

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 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夜昏怠( ) (2)辄以水沃.面( )

(3)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 ) (4)每以.天下为己任(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文 中 画 线 句 的 内 容 , 已 经 演 变 成 一 个 勤 学 的 佳 话 , 这 个 佳 话 是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4、文中范仲淹“每以天下为己任”具体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岳阳楼记》和本文都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6.仔细阅读选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一个人要报效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①有时②洗,浇灌③已经④把

2、①常常谈论天下大事,一点儿也不顾及自身的安危。②妻子孩子的衣服食物仅仅能够自足罢了。

3、划粥断齑

4、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5、都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

6、要点:从小立下报国之志;刻苦学习,掌握报国的本领;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等。

三十八 方腊起义

县境梓桐、帮源诸洞,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松杉之饶,商贾辐辏。腊有漆园,造作局屡酷取之,腊怨而未敢发。会花石纲之扰,遂因民不忍,阴取贫乏者,赈恤结纳之。众心既归,乃椎牛酾

(shī)酒 1,召贫乏之尤者百余人会饮。酒数行,腊起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 2 之,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皆曰:“不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天下国.家.本同一理( ) (2)会.花石纲之扰(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腊怨而未敢发。

    遂因民不忍,阴取贫乏者,赈恤结纳之。

3、阅读选文,说说方腊发动起义前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4、方腊发动起义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5、常言道:“官逼民反”,社会动荡不安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请你结合陈涉起义和方腊起义的原因说说一个国家需要长治久安必须具备的条件。

1、⑴这里指国和家。⑵适逢。

2、⑴方腊心中怨恨却不敢发作。

⑵于是老百姓不堪忍受,(方腊)背地里找了极为贫困的人,赈济他们的生活并和他们结交。

3、东南地区的老百姓长期苦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近年的花石纲之赋,更令 百姓不堪重负,民不聊生,忍无可忍。(达到意思即可。)

4、偷偷地赈恤结纳贫穷的人;利用集会利势诱导,扩大声势。

5、要点:轻徭薄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人为本,政治民主等。

三十九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 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赵王自.郊迎( ) (2) 无忌谨.受教(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3、劝说是一门艺术,说说唐雎是如何达到劝说信陵君的目的的。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⑴亲自⑵谨慎、郑重

2、我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以不忘记。

3、并不直说,而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先用“不可以”“不可以不”等话语,引起信陵君的追问和思考,然后逐一解说,点出主旨,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4、⑴与人相处交谈要讲究说话艺术。⑵学习要戒骄。(说出一点即可)

四十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君子之学必好.问( ) (2)舍问,其奚决.焉( )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则弛然而卧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4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1、①爱好 ②判断,解决

2、C

3、⑴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⑵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4、好学尤当勤问

四十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登东山而小.鲁( ) (2)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流水之为物也”相同的一项是:

A.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B.君子之志于道也。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4、杜甫《望岳》中的“ 、 ”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

5、读了这则短文,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1、(1)认为……小,觉得……小 (2) 方 法

2、C(用于主谓间)与例句相同。其余依次解释为“的、的、代指剑。”

3、(1)日月都能发出光辉,哪怕一个小缝隙也一定照到。

(2) 君子立志行道,没有一定的成就,就不能通行。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如,(1)学无止境,要谦虚。 (2) 学习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四十二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填空

文中的《书》指 ,它与《诗》、《礼》、《易》、《春秋》,合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以至.仁伐至不仁( ) (2)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3、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①而已矣”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于.土墙凹凸处。 D.万钟于.我何加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仁人无敌于天下。

5.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对孟子的这一观点是如何看待的?

1、《尚书》

2、⑴ 极,最。 ⑵漂起

3、D(对于),例句中也解释为“对于”;其余三处均可解释为“在”。

4、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不如没有《尚书》。

⑵仁人天下无敌。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四十三 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所忧.患.( ) (2)食.而不知其味(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3、写出出自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4、这则短文作者表达的观点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5、运用积累,写出两句关于修身养性的古诗文名句。注明作者或出处。

1、⑴ 忧虑祸患 ⑵ 吃

2、⑴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

⑵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3、心不在焉:比喻做事不专注。

4、修身在正其心。

5、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四十四 惠子欲之梁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辑之间而困,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船辑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子欲何之而遽.也( ) (2)吾欲往.相之(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何能相梁乎?

    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

3、读了这则短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

1、①急促、匆忙 ②前往

2、①你怎么能做大梁的宰相呢?②至于在安定国家、维护国家方面,你跟我比,就像那刚生下来还没有睁 开眼的小狗一样罢了。

3、要抓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启示,谈如何取长补短。

四十五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教以书.字( ) (2)或.因而抄录(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欧阳修四岁而孤。

    惟读书是务。

3、读完全文,请你再列举一个勤学苦练的事例。

1、①写 ②有时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示例:匡衡凿壁借光 范仲淹划粥断齑

四十六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 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 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王生益愠.( ) ②李生故.寻王生( ) 2、与“为天下唱”中的“唱”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无论魏晋3、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4、根据短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1、①生气 ②特意

2、D

3、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 。

②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4、学习要不耻下问,多思考,不自满,择善而从。 四十七 性无善无不善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则民好.善( ) (2)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

    我固.有之也( ) (4)有物有则.(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例句:致之何由 :代词,这种现象。

A 民之秉彝 B 人皆有之

C 求则得之 D 舍则失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4、文中的《诗》指的是 。

5、孟子所说的人性善良包括了哪些内容?

6、文中说“性无善无不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试阐述你的理由。

1、⑴趋向 ⑵所以 ⑶本来 ⑷法则

2、A

3、《诗经》或《诗三百》

4、⑴所以尧这样的圣人为君,却有象这样不好的老百姓。⑵人人都掌握常性,所以大家都会追求美好品德。

(要求直译)

5、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答对一处,得一处分)

6、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同意可反对,得1分,理由充分即可得分)

四十八 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得.乎天子为诸侯( ) (3)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请你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中有一句话证明了“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个观点,请你写出这句话。

5、这篇文章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你是怎样评价他的这种思想的?

1、①得到②④改立别人

2、因此,能得到民众欢心的,就能做天子。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民为本的思想。评价:略四十九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 ) (2)深奇.爱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即以其言应诏

3、下面三项是对“琼以状闻”的理解,请选车不正确的一项( ) 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C.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细读文段,结合相关知识说说看黄琬所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1)皇帝命令 (2)认为与众不同 2

2、(1)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2)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A

4、如初升的弯月。

五十 鲁人欲之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屦为履.之也( ) (2)而越人被.发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子之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_

3、你认为这对夫妇到了越国后情况会如何?

1、穿②同“披”,披着

2、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3、开放性试题,答生意兴旺或生意萧条皆可,只要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