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末开始,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个黑眼圈小孩刷屏了?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1)

走进电影院前,实在无法将这个黑眼圈小孩,和从小看到大的“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联系起来。

很多人从片子里看出了要如何面对偏见——我命由我不由天。而不少老师观影过后,则从中梳理出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观,建议爸妈们带娃一起观看,可以像片中的哪吒父母学习一下如何因材施教,又如何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问题”(以下有部分剧透)——

新版《哪吒》的故事,要从上古时代的“混元珠”开始说起:一颗是灵珠,纯洁无瑕;一颗是魔丸,戾气旺盛。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负责护送灵珠前往陈塘关,让这颗灵珠托生到怀孕三年的李靖夫人肚中。然而,因申公豹的设计,阴差阳错,让哪吒吸收了魔丸。于是乎,原本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人见人怕的“魔童”。

魔童“熊”起来有多吓人?看看这版哪吒就知道了: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2)

丸子头,酒糟鼻,黑眼圈……虽然只有是个三岁不到的小屁孩,但让所有陈塘关居民闻风丧胆,一听到“三二一”,只想快快躺平花式装死,跑的跑,躲的躲,甚至钻进地洞,扎进茅房: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3)

因为差点伤人,哪吒被太乙真人关在《山河社稷图》中。面对长辈时,这个熊孩子像个糙汉,双手吊儿郎当地插在裤子里,还故意恶作剧戏弄老师: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4)

故事进行到这里,这名“魔童”已经集合了家长们眼中所有熊孩子的恶习:没礼貌,没素质,暴躁、叛逆,不尊敬师长,处处和家长作对……让人实在喜欢不起来。

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却点燃了观众泪点: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其实,最初的哪吒并不是熊孩子。可由于“魔丸”恶名,身负抵御妖族责任的李靖夫妇,只好将哪吒长年困在家中,即便他只有短短三年的寿命。

一次,寂寞的哪吒成功“越狱”。然而,却遭受了陈塘关百姓的联合抵御:一面视他为瘟神,把愿意和他玩的小女孩赶紧抱走;一面又朝他丢石头、骂他是妖怪: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5)

久而久之,哪吒开始暴躁、叛逆。“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在与外界隔绝的山河社稷图中,一直渴望亲情和友情的哪吒,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委屈和心声。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师叔申公豹的一句话,既是对背负“魔丸”命运的哪吒的人生总结,也暗喻了现实生活中“熊孩子”们的处境。

微博上@我们1班王悦微看完《哪吒》后,第一时间就发了一篇微博,写给以前教过的那些“坏男生”:

和电影里的哪吒一样,他们从小就被贴上了“坏孩子”标签,没人愿意听听他们心里到底怎么想,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人问问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其实他们需要的并不多,倾听、陪伴,还有关爱,让大家知道,他们并没有那么坏。可惜,往往他们得不到那些倾听。要父母理解他们或许没那么难,但要想得到外人的耐心就很难,也包括老师。

哪吒不就是因为这样才与村民为敌的吗?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断想起和那些男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不断在哪吒身上更多地了解他们当时的心境,想起他们的顽劣,他们的倔强,还有,他们的寂寞。

朋克式的黑眼圈眼妆、夸张的表情、嚣张的姿势……世人眼中的魔童形象,又何尝不是家长们眼中的熊孩子?然而,“熊孩子”一定会成长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吗?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6)

“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才算”

《哪吒》剧情的高潮之处,是托生为灵珠的敖丙即将冰封陈塘关时,身为魔丸的哪吒压制住魔性,向世人宣告的那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7)

然而,如果没有前期李靖夫妇的悉心引导 无私奉献,观众是否能看到这个勇于打破成见,进化为六臂形象的哪吒,还真不好说。

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李靖对“熊儿子”的爱,赚足了观众泪点:

▼▼▼

李靖不善言辞,恪己守礼,甚至有些古板。可得知“魔丸”哪吒商量后会遭天谴必死无疑,这位父亲竟然上天去求元始天尊,要求用自己的命来抵哪吒的命: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8)

即便哪吒后来魔性大发、准备大开杀戒的时候,也是父亲第一时间跳了出来,用血肉双手抓住哪吒刺向别人的火焰枪:

哪吒里的教育观(哪吒里的六条教育规律)(9)

“爹一直对你很严,知道你心里有气。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才算。永远不要放弃!”哪吒入魔后,正是回想起父亲给他的生日祝福,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幡然醒悟。

▼▼▼

而在老师们看来,《哪吒》讲述了一个熊孩子打破成见,涅槃成长的故事:孩子生来无罪,即便是身负原罪的“熊孩子”,只要心怀善意,不为他人看法所左右,就能打破桎梏,活出自己的天地。

杭州青蓝小学班主任魏榕,就从《哪吒》中总结出了六条教育规律:

1

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标签

哪吒从出生起就被人视为“坏孩子”,即使他是在打妖怪救人,却还是被误解为抢孩子、破坏王。于是他便开始变本加厉地成为人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他开始大搞破坏,小到家里的物件、院墙,大到整个陈塘关的房屋、路面,在师父太乙真人的教授下掌握了驭火,用它大肆烧了村民的家。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扮演着“陈塘关百姓”的角色,用批评、指责的方式给孩子扣上一个个不太雅观的帽子,这也是值得家长思考的问题。对孩子多一些认可,将眼光和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长处和优势上,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他在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

爱和宽容,是唤醒孩子进入内心的唯一钥匙

哪吒由一魔丸投胎转世,世人见之都避恐不及,唯独父母将其捧在手心,多加呵护。

不管孩子生性多顽劣,他毕竟是父母的亲骨肉。哪吒母亲温柔的眼神,时时刻刻都给予哪吒内心善良和安全感。似乎表达着:纵使我的孩子多么不受别人喜欢,我也要和他一起。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无条件地爱他!

哪吒的父亲,是一位坚定而伟大的父亲,总是以身作则,说的少做的多!他总是从行动上支持自己的孩子,知道哪吒生性邪恶,但依然希望在哪吒短暂的时间里可以教他做人。他对哪吒的宽容之心让人动容,甚至是在哪吒三岁生辰时宁愿挨家挨户磕头,也要把百姓求来参加生辰礼。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那还有谁能?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惜自己的孩子,那还有谁爱?

3

不断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历程

哪吒在剧中一直被人嘲笑,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没有朋友,父母也特别忙碌,导致他很少有父母的陪伴。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他时不时出去制造麻烦,不断犯错。但哪吒在面临他人的误解偏见时,父母亲却选择站在了他这边,并积极地开导他,给予他肯定。虽然哪吒当下碍于情面没表达出喜悦之情,但他却已接收到了父母的爱与信任。

回归本心地教育孩子,让他自然地长成理想的样子。这确实很难,父母与孩子都需不断经历修炼。接受孩子犯错,不是说任由“熊孩子”去故意犯那些没有底线的错误,而是在孩子需要家长关注的时候,给予他包容和等待。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时会偏离正道,这就需要父母适时地给予孩子正向而明确地指引,孩子必然会有所领悟并走向正道。

4

赋予孩子责任和担当

或许哪吒一开始并没有特别大的担当,也没有多么强大的责任感,更不会想到拯救黎民苍生,但父母善意的谎言却给了他莫大的动力:你是灵珠转世,你的意义就是要在将来拯救天下于水火中。

正是这句话,在哪吒心里埋下了一颗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爸妈们为什么不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看起来可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请务必相信,他们比想象得强大得多,就如同那颗在哪吒心中埋藏了三年的种子,在面对陈塘关残垣断瓦时,义无反顾冲向冰山的那一刹那,它,发芽了。而哪吒也用他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责任越大,力量也越大。

5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哪吒是魔丸转世,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确实是一个无药可救甚至十恶不赦的“坏孩子”。但三年的时光让他改变了许多,从最初的顽劣不堪,到想要惩奸除恶,乃至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匡扶了正义。

其实,孩子都是需要鼓励的,哪怕是魔丸转世,家长也要告诉他,自己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只有让孩子正视自我,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去推翻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6

每个孩子都期待成长和成功

每个孩子都期待成功,因为他们可以在这其中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哪吒虽是妖魔,但他终究是个孩子,一个渴望被认可被接纳的孩子,于是他会不顾一切去追逐海夜叉,因为他知道,只要救下海夜叉手里的女孩,他就能够被人们接受。

或许正因为这份执念,让他最后甘愿顶起那压向陈塘关的冰山,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的故乡。他期待成功后被人们认可的喜悦,他期待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每个孩子都是如此,请相信他们,为了获得成功他们会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因为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来源:微博@我们1班王悦微、班主任风采

转载自:升学宝

责任编辑:李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