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李珍指出,只有回应时代需求,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长盛不衰,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具体方式来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持辩证扬弃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挖掘阐释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内容,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坚持科学方法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发挥好资政育人、文以化人的作用,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展现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再者要坚持胸怀天下,一方面虚心学习借鉴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光明网

【孙祥栋: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祥栋认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重点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布局,需要处理好有序集中与适度分散的关系,通过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等手段,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定位,从而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品质,需要处理好精致建设与智慧治理的关系,通过推进城市更新、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提升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水平,需要处理好繁荣城市与振兴乡村的关系,通过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培育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使改革发展惠及全体城乡居民。增强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能力,需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通过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发挥好政府职能,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朱明皓:引进技术、加大投资,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的实施主体。智能制造是中小企业提升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是产业链供应链数据要素畅通的关键环节。推动中小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技术层面,要按照逐层推进的方式,从迫切需求的局部开始,以保障产品高质量供给为目标引入数字化技术;投资层面,由于中小企业数据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小企业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大需求,因此应当将数据采集设备等中小企业基础设备的投资纳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中。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杜本峰、郝昕:多措并举助推新时代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杜本峰、郝昕认为,新时代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中医药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急需加强、中医药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等一系列挑战,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需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推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研究,加大中青年段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周期覆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加大政府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健全监管和评价体系,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四是构建中医特色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持方式,为居民提供精准的各项健康服务。五是构筑“互联网 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速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智能化开发与应用,提高大数据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程度。

摘编自《河南日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