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8年,羽翼已经丰满的军臣单于,单方面拒绝了汉朝的和亲之约。他以六万骑兵分为两路,每路三万,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
匈奴骑兵的威力,其实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就已初现端倪。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擒韩信,杀英布。当初的开国将领凋零殆尽,彼时的刘邦,军事能力可谓无出其右。
但他却遇上了北方可怕的游牧民族——匈奴,他被匈奴冒顿单于困于白登,还是靠着陈平之计,贿赂了冒顿单于的枕边人,才得以脱险。自那以后,刘邦明白了饱经战火的汉王朝,无法与匈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
于是和亲之策,从那之后,便一直流传至汉武帝时期。
而和亲,又何尝不是匈奴人的机会?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匈奴的实力也与日俱增。军臣单于自觉时机已到,才有了这次战争,这两路铁骑的目标,是汉王朝的上郡以及云中郡。
上郡与云中郡,是汉朝在北边的门户。这两处失守,都城长安将直接暴露在匈奴铁骑面前。这里还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旧土,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便一直是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匈奴人倘若占据此处,数万的精壮人口加上匈奴的骏马,数十万大军如果一举南下,大汉王朝将岌岌可危。
图|匈奴骑兵
当时的形势严峻,匈奴人并不打算占据城池,他们将两个城市以及的人口物资掠夺殆尽。战斗激烈的时候,烽火遍地,甚至在都城长安都能看见。当时在位的是汉文帝刘恒,作为开创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他又会有何对策呢?
细柳佳话传,亚夫美名杨为了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汉文帝忙抽调守将前来拱卫京师。而此时初出茅庐的河内守周亚夫,也在其中,他驻扎在细柳,与其他二营成犄角之势。
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决定亲自来到前线犒劳前三军将士。这次他轻车简从,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只带着少数人前往。其他二营毫无准备,守营士兵知道是皇帝前来,连忙打开门。皇帝一行畅通无阻,两营将军见到皇帝,还吓了一跳。迎接时慌忙万分,皇帝走的时候,也被追着送出营外。
可来到周亚夫的细柳营,皇帝却吃了个闭门羹——守门将士知是皇帝,却死活不让进,甚至还语出惊人: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皇帝诏令。汉文帝无奈,只得让人前去通报。
周亚夫得知是皇帝前来,十分淡定,不仅让汉文帝按照规矩办事——军中不得车马疾驰,见了文帝,依旧不脱去戎装,只是拱手拜见:“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文帝听了不仅表示理解,还十分感动,他扶着车也对军营将士还礼。这便是流传千古的细柳典故。一段君臣关系的佳话
图|细柳营
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及严的背后,是其不知变通的顽固性格。虽然干事从不含糊,但也不讨人喜欢。而这种近乎顽固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祸端,埋下了伏笔...
在细柳吃了闭门羹之后,汉文帝对周亚夫越发的喜爱了,他不止一次地对着群臣表扬周亚夫:其他将军的营帐,就像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了,他们被捉去,我毫不意外。还是周亚夫治军厉害,是个真将军!
匈奴兵退之后,周亚夫被提拔为了中尉,掌握京城兵权,负责守卫京师。
平定七王乱,遭遇梁王恨公元前157年,匈奴退兵一年后,汉文帝驾崩,嫡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汉文帝弥留之际,曾经对汉景帝嘱托:周亚夫是可以信任的将军,关键时候,用他就对了。
汉景帝也对周亚夫十分信任,马上将他提拔为车骑将军。
与此同时,朝廷中也在谋划一件大事——削藩。身为汉景帝太子时期的智囊,晁错得到了提拔,很快就位列三公。他与汉景帝分析了藩王对汉王朝潜在的威胁,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削藩策》,朝中不少人亲王势力对他怀恨在心。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自知难逃一死,便服毒自尽。
此时的汉朝,刚刚击退了匈奴的进攻,国内民生也得到了恢复,景帝还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民间压力大大减少,汉朝国力呈现一片上升的趋势。
但就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却风起云涌,酝酿着危机。汉朝建立之前,刘邦为了笼络更多的诸侯加入他讨伐项羽的阵营,封了许多异姓王。这些王国有着自己的封地与小朝廷,俨然和中央形成了对抗之势。异姓王封得最多的时候,地盘甚至超过了中央。刘邦也深知这些异姓王对自己的刘氏王朝的威胁,于是他在消灭项羽后。先后剿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比较大的异姓王,唯有长沙王吴芮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图|异姓王
但刘邦在剿灭这些异姓王之后,或许是吸取秦朝二世被灭的教训,大肆分封同姓王。指望他们在中央受难时给予帮助。
而这些同姓王,却走向了刘邦希望的反面,却慢慢成了与中央对抗的一股势力...
晁错对这些同姓王进行分析,认为其中吴王刘濞实力最强,必须要特别防范。
汉景帝深以为然,据他掌握的情报,吴王这几十年来,不仅私自经营盐铁生意,还招兵买马,私自铸钱,确实有要造反的迹象。
于是刘启下达削藩令,先拿吴国的会稽和豫章动手。吴王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意就这样束手就擒,于是与其他六个诸侯国联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号,掀起了向朝廷进攻号角。
汉景帝得知了反叛的消息,便将周亚夫连级提拔,封他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前往进攻这次反叛的主力部队,吴王刘濞。
周亚夫还没开始作战,刘启这边倒先乱了。朝中大臣窦婴,与晁错之前本就因《削藩策》而不和,此次吴王造反,他更加怀恨在心。他趁此时汉景帝不知所措的时候,连忙推荐了一个人物——吴相袁盎。袁盎原本是文帝时期的老臣,后来因为犯事,被封去吴地做了刘濞的丞相。虽为丞相,但实际上是监视。
图|七王之乱
袁盎与晁错的关系也十分恶劣,他故意对汉景帝说:“吴王这个人我知道,他就是被晁错逼急了,只要不削去他的封地,这个人还是很老实的。现在七王反叛,为的只是杀晁错这个奸臣,绝不是要反对朝廷。如果皇上将晁错杀了,七王自然会退兵的,皇上又何必派兵前去攻打呢?”
汉景帝听后,默不作声。十几日后,他将人骗晁错来上朝,于东市时,晁错从马车走下,他此时穿着朝服,甚至不知道自己要被杀了。宣读完圣旨后,晁错被腰斩于闹市。
汉景帝估计忘了,他还是太子刘启的时候,曾经失手将刘濞的儿子打死,刘濞因此一直记恨自己。就算杀了晁错,刘濞也不会让自己继续当皇帝。
汉景帝虽然痛快地“卖”了队友,但七王的反叛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滞,晁错死了,他们跳得更欢了。
汉景帝无奈,七王不退兵,这仗还是要打。此时,楚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是汉景帝亲弟弟梁王的地盘。周亚夫还没出发,观望了一下形势,对汉景帝说:“梁王我是不打算去救的,楚兵十分凶残,我如果去正面救援,胜算不大,不如从侧面去袭击粮道,如果得手,那么梁王的危机就解除了”
汉景帝对周亚夫的计划深表赞同。
图|平乱图
周亚夫军队在路上,梁王被叛军几番轮攻,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接连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不理不睬只管按照自己的路线进发。
梁王急了,见自己喊不动周亚夫,连忙让自己的哥哥汉景帝给周亚夫下命令。周亚夫依旧不为所动。
周亚夫此时在干什么呢?
他驻军在昌邑城,派兵去断叛军的粮道,还不断地派出小股部队,去抢叛军的粮食。
叛军无奈,没粮食吃也打不了仗,于是开始猛攻周亚夫,梁王的压力顿时小了不少。
但周亚夫硬是坚守不出,无论叛军怎么在城楼下叫嚣,就是不出兵。就算出兵,也是夺粮道,抢粮食。
叛军急坏了,于是准备在夜里发动攻击。此时的周亚夫正在营帐里睡大觉,外面无论发出生命动静,他都不为所动,过了好大一会,外面的动静平息了,原来这次夜袭,只是一次佯攻。
几日后,叛军对周亚夫的军营东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声势浩大。周亚夫派人去西北防守。将士们都摸不清楚头脑,但军令如山,执行就是了。
后来,被派去西北的将士们果然遇到了敌军的主力,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很快就杀退了敌军。原来这次的东南进攻,和之前的夜袭一样,都是佯攻
周亚夫对战局的判断,十分准确,加上治军极其严格,就算将士们不理解他的想法,也能很好地执行。
由于粮道被劫,前线的叛军粮食供应不上,只能退兵。周亚夫此时率军杀出,叛军几乎全军覆没。吴王刘濞也被赵人所杀,头也被割了下来,历时三个月的七王之乱,就此结束。
战后,大家论功行赏,周亚夫收到了满朝文武的称赞。人们对他的军事能力表示深深的佩服。
但这场平定七王之乱的战争中,却有一人,对周亚夫恨之入骨,这个人就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
图|梁王
就算是傻子也明白了周亚夫一开始打的是什么算盘,他是故意让梁王暴露在叛军的视野下面,好吸引叛军的大部分火力,而自己则带领军队偷家偷粮食。
梁王虽然对周亚夫的军事能力也认可,但更多的是恨意。平叛之战,既是周亚夫成名之战,也是他树敌的开始...
性格刚直遭疏远,反对封侯托病辞七王之乱两年过去,汉景帝对周亚夫愈发宠幸,丞相告老后,由周亚夫接任。此时的周亚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春风得意,位极人臣
但就在这风光无比的背后。却暗藏着一股危机...
此时的汉景帝,正打算废掉太子刘荣。这时候周亚夫却进来插一脚,表示反对,废立太子,确定一国储君,这往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是最碰不得的问题。周亚夫刚毅顽固的性格,又为他的悲惨结局,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汉景帝开始有意的疏远周亚夫,与他本就有仇的梁王,也疯狂的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而这些,也仅仅是周亚夫被疏远的开始。
图|窦太后
后来更是有两件事情,直接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
一件事情,是窦太后想让皇后的兄长王信封侯,汉景帝不乐意,但商量不出结果,于是借口说去找群臣商量,想把这件事情糊弄过去。
周亚夫听说了,却耿直地表示,汉高祖说了“外姓不得封王,无功不得封侯” ,窦太后本就因为梁王的坏话不喜欢周亚夫,这次见周亚夫公然反对,更是对周亚夫十分讨厌。
后来,匈奴有五位将军归顺了汉朝。景帝十分兴奋,想要为这五人封侯,作为褒奖,激励其他匈奴人也归顺汉朝,这样就可以不用动一兵一足,将匈奴消灭了。
但周亚夫这时候又跳出来反对:“如果这些罪人都封侯,那以后我们的大臣要是也和他们一样归顺了匈奴,我们怎么惩罚?”
汉景帝听了十分不高兴,他觉得周亚夫太迂腐了,真的是一点都不知道变通。于是没管周亚夫的反对,还是给这五个人封了王。
周亚夫见皇帝不听自己的,还是固执己见,托病辞职。
功高震主,耿直脾性,可以说短短几年周亚夫将皇帝太后亲王都得罪了个遍,但他自己却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设宴招待不给筷,五百甲盾气绝食周亚夫由于匈奴人封侯的事情,便一直闲赋在家。这天,汉景帝让人请他入宫吃饭,想看看他脾气改了没有,于是群臣开宴,唯独周亚夫不给筷子。
周亚夫闷闷不乐,带着气问管事的人要筷子,汉景帝这时候笑着对他说:“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
周亚夫此时再愚钝,也听出了皇帝话里有话,于是他下跪向皇帝请罪。
本来汉景帝也就是想让周亚夫服个软,说点好听的话。这事估计也就过去了。
但汉景帝刚说“起” 周亚夫就腾的站起来,也不等汉景帝继续说话,自己一个人就走了。
汉景帝看着走出宴会的周亚夫,叹了口气:“这个脾气,如何辅佐少主”。
此时的汉景帝心里也明白,周亚夫虽然能力出众,但不服管教,如若新帝即位,恐怕难以用此人。开弓没有回头箭,周亚夫这个倔脾气,正让他的生命,迅速的走向终结。
图|周亚夫
最终导致周亚夫活活饿死的,还是他的倔脾气。
周亚夫的儿子,可能也是出于一片孝心。想置办500甲盾,为周亚夫以后办丧准备。但这却是朝廷明令禁止的,制作的工人,因为工期赶,给的钱又不到位,于是向朝廷揭发这件事情。
按理来说,周亚夫身为丞相,战功赫赫。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如果周亚夫愿意,完全是说句好话就可以搪塞过去的。
但面对前来负责调查的人,周亚夫却半个字都说不出来,因为他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儿子这件事情完全是背着他弄的。
结果调查的人以为周亚夫是在赌气,不愿意和他说话。于是添油加醋的告诉了汉景帝。
景帝就是再怎么好的脾气,几次被周亚夫这样弄,也被气的不轻,他下令让最高法官廷尉来办这件事情,想让周亚夫服软。
廷尉也和周亚夫不对付,一上来就嘲讽周亚夫:“君侯,你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老实说:“这个是我儿子买的丧葬品,怎么会是谋反呢”
廷尉继续挖苦他:“你这样的人,就是地上不反,去了地下也要反吧?”
周亚夫被他挖苦,气的不轻。之前入朝的时候,他就要自杀,被夫人死死拦住。
这次再也受不了了,于是绝食五天,不吃不喝,最终吐血而亡。
图|周亚夫
其实纵观周亚夫的一生,顽固和不知变通是其悲剧的根源。其实从最初的细柳营便能看出,面对皇帝,军令依旧如山。特殊的战争时期,军令如山肯定是会被皇帝欣赏,加上文帝比景帝其实包容性更加强一些,所以才会有君臣和睦的佳话流传。
到了平七王之乱的时候,让梁王做诱饵,固然是最佳的做法。但也应该去找机会去消除与梁王的仇隙,不至于树立一个身为王爷的敌人。
到了和平年代,立储更是国之根本,里面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以周亚夫粗略的政治水平,去趟这种浑水,可能是其陷入危机的的开始。
平定七王之乱,诚然是滔天功劳,可在平定完以后就已经不是功劳了,而是所有人对你的嫉恨和忌惮,树大招风就是如此。可惜周亚夫只是在军事上继承了其父周勃的天赋,在政治方面大概是一点也没学会。
很多人拿周亚夫不懂变通的性格说事,当然这也是他的取死之道,可在我看来人的性格在改变只是一瞬间的,有些人年纪轻轻轻浮张狂,可后来变得沉稳内敛低头做人,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周亚夫的悲剧,是在于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简单来说很多事他就是不过脑子,甚至说自傲的性格让他根本就不想过脑子。
开国功臣周勃之子,短短三月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的起点很高,功劳很大,除去后来的不得善终周亚夫一生顺遂,他没有经历过其父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更没有经历过政变站队等一系列尔虞我诈的斗争,景帝一生对他最不好的就是吃饭没给筷子,可以说也是处处包容,在政治上不懂变通也是情理之中。
后面更是公然几次与皇帝唱反调,封王封侯这种大事,还借高祖来打压景帝和太后,要是换做暴脾气的汉武帝,周亚夫恐怕下场就更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