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

橙色曾一度是个“尴尬”的颜色。几个世纪以来,它都没有自己确切的名字,而是被笼统地称为“红黄”。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2)

很多土著文化都表示:“这个颜色可以略过了啊,没必要专门起个名儿。”

大家可能很好奇原因是什么,毕竟生活中的橙色并不少见,牛顿当年用三棱镜分出“太阳的色彩影像”里也没少了橙色啊,从蔬菜水果圈打到科学实验室,咱橙色也是“要才有才,要貌有貌的”,怎么就遭“嫌弃”了呢?

事实是——古人觉着这个颜色不够“大度”。

(你别唬我,是《女德》里面说的那个“大度”吗?)

别想歪了,这里的不够大度是说这个颜色自己的色彩区间实在是太小了,稍微浅淡一点吧,就会被看成是黄色,稍微暗一点吧,又成了棕色。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3)

所以,古人们为了避免麻烦,干脆对它实行“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但是,“橙色”这一名称最终还是面世了。

毕竟,色彩拼的是感染力和表现力,从来不以数量论英雄。日出和日落的那片漫天霞光里,橙色总会用它独特的号召力吸引着我们眼球。狭小的范围里,它优雅地独行着,也被更准确地记忆着。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4)

相比于它入场很早,经历不少的兄妹们,橙色的登台都不能说是“慢了半拍”,而是压根儿记错了上台时间。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故事性和丰富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今天带给大家的是关于一系列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故事……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5)

上文我们说到了橙色的艰难“求名”之路,但其实到最后,这个名字也不是官方给定的,而是随着一种水果的盛行,这种颜色才被命名为橙色。

想必这种水果大家都能猜出来啦,它就是橙子(橙子属柑橘类水果,本文中统一称为橙子)。

橙子的起源地也是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屈原曾在《橘颂》里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我国悠久的橙子种植历史从中可见一斑。春季的伦晚,夏季的夏橙,秋季的九月红,冬季的纽荷尔,如今在秭归,你有四季的橙子可采摘,可品尝。而当年一旦迁移便不能成活,意寓坚贞的橘树现在也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橙子也成了各国人民生活里、餐桌上的点缀。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6)

虽然我国是橙子的原产地,但是这篇文章里要写的“橙色国度”却并非中国。

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资深球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你应该对球场观众席上那大片大片的橙色区域有所印象。那是荷兰队的粉丝们,也是橙色的狂热者们。对荷兰有过了解的小伙伴或许知道,这个国家有三宝,橙衣军团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二宝是风车和郁金香)。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7)

所以,为什么橙子在流浪半个地球到达欧洲后,橙色又登堂入室成了荷兰人的“热恋对象”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在历史上都能排得上号的巧合。

荷兰独立战争中的领袖叫威廉·奥兰治,当然,现在荷兰的皇室,依旧是奥兰治·拿骚家族。巧合的点在于“奥兰治”的英文拼写是“Orange”,而橙子和橙色的英文拼写同样是“orange”,这是怎样的意外!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8)

荷兰国父 威廉·奥兰治(William of Orange)

而且可以证明的是,大“O”和小“o”在16世纪彼此相识并迅速产生化学反应之前,一直是两条平行发展的线,并不存在命名上的相互影响。毕竟,好吃可口的橙子直到15世纪才被引进欧洲,名称也由汉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这三者先后暂不分明)、梵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慢慢衍变,得到了法语中的“orenge”,最终被英语收录为“orange”,而奥兰治家族早在公元前1世纪便开始发迹了。

16世纪时,小“o”在欧洲的贵族阶层慢慢流行起来,而这时正逢大“O”家族代表人物威廉·奥兰治领导低地国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大“O”一看到小“o”便大感意外(内心独白:原来世上竟有如此像我的水果),于是毫不迟疑地“fall in love”了,并且迅速把这种水果加入到自家的家徽上。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9)

威廉·奥兰治领导的这场战争持续了80多年,史称“八十年战争”。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0)

雷顿爵士 《八十年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荷兰人民高举橙色旗帜,口呼“Orange战斗”,“橙色”和“奥兰治”正式合二为一。此后,橙色作为反西班牙暴政和为宗教自由而战的代表色,一直铭刻在荷兰人的身份里。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1)

在第二段故事开始前,得和大家回忆下老朋友。在前面关于红色制作原料的推文里,我有写到过茜草。这是一种在我国历史上曾让种植者富比王侯的植物染料。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2)

大家或许会疑惑,怎么又来了,茜草还分红与橙两大类不成。

事实是,如果把茜草放大200倍,你会发现它其实是橙、蓝、红的混合体,而并不只有单一的红色。这也预示着,在某些条件下,茜草会成为红色的染料和颜料,而在另一些条件下,茜草又可以被制成一抹鲜亮的橙色。

回到本章的标题中来,krap最初是荷兰人的叫法,他们把茜草根部经过研磨多次研磨后得到的顶极茜红称为krap。英语引用时可能不太好意思照搬照抄,于是根据发音把krap翻译成了crop(庄稼)。这里面的联系除了两者都是经济作物,能带来经济收益外,或许和茜草粗壮且生长极快的根系有关。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3)

17世纪时,荷兰是欧洲生产茜红最多的国家(这个原因大家应该能猜到一些吧),相应的,荷兰境内茜草种植业也十分兴盛。但是茜草根部的疯长极易破坏荷兰花大力气围海造出的田地,严重的还会毁坏堤坝,引发洪水。所以荷兰政府颁布了法令,硬性规定有种植茜草的农户必须做到两年收割一次。

这是不是和庄稼的一年一收,一年两收有着相似的种植“模式”呢?

当然,从krap到crop的转换也可能只是某个引用者突然的“心血来潮”,但是不能否认,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供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4)

茜红在画家看来是一种亮丽的粉红颜色,但是如果将白色织物放进茜红的染缸里,加上点明矾,出来的颜色准保会让你大吃一惊,那是一种和成熟的秋天类似的橙色。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5)

弗雷德里克·雷顿爵士 《炙热六月》

18世纪90年代是红手帕风行的十年,这种被染制好的橙色布料直接“火出了圈”:用于出口、用作汗巾、用来包裹午餐……当时英国格拉斯哥的1500架织机,几大染厂全都加足马力生产手帕。

著名画家本杰明·韦斯特的史诗巨画《尼尔森之死》(The Death of Nelson)更是将这种“流行”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人物,把红手帕戴在头上、系在腰间、缠在脖子上,生怕这方小手帕不能进行个人心路历程的生动表达。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6)

《尼尔森之死》(The Death of Nelson)

时尚是最难以捉摸的东西,它常常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而且容易被小事件撬动。历史上这些一度赚得盆满钵满的染厂很快就一个个地破产了。从鼎盛到萧条的飞速转折,只是因为一种新技术的运用,人们称这种技术为“拔染印花”。

维多利亚·芬利在《颜色的故事》一书中写道:“这种方法(拔染印花)会先用茜红染布,然后用酸,按照固定的花纹将部分红色漂白,最后,还可在漂白的部分印上一层其它染料。”

橙色是由什么混合而成的(单词演变背后的橙色逻辑)(17)

印花示意图

krap和crap之间的联系就藏在用茜红染布的环节里。

其中,krap是欧洲大陆人对茜红染布秘密配方的称呼,无疑,这一称呼延续了荷兰人对茜红的命名方式。而krap的发音一旦和英语匹配,就会得到另一个单词“crap”(粪)。这时,你可能已经有了简单的猜测,如果想法再大胆一点,你或许就离事实真相不远了。

在茜红染色的步骤中,除了动用常规的材料:明矾、锡、钙、丹宁酸、牛血,还有一种特殊的成份需要添加到布料染制过程中,那就是羊粪或者牛粪。(krap这一配方里的“秘密武器”原来真的是crap!)用这种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复杂的染法染上三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布和染料都会散发出一股常人难以忍受的恶臭。

“当染坊在晚上关闭时,你能从那些擦肩而过的下班工人身上闻到染坊的味道,”19世纪早期一位工人曾如是说道。

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大家可以自行想像了,不过,过程可能不是那么美好。

从krap到crap,这一次“双关”真的可以说是生动形象,“声”临其境啊。

▼▼▼

颜色自诞生之日起,便和文化搭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或赞美、或攻诘,都是相互渗透、相互构建的过程。颜色的命名、颜色的运用、颜色的阶级,无不在文化的框架里生长圆满,而战争、时尚、科技这些文化的塑造者们也在颜色的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橙色,这个存在时间比命名时间要早得多得多的色彩,或许比它的兄妹们更懂得其中况味吧。

好啦,篇幅所限,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哟。

我等你的“关注”等了很久啦!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