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北宋亡国之君。他不是个英明君主,却是个天才的书画家,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宋徽宗对绘画十分痴迷,他运用权利推动书法和绘画的发展,使得北宋的书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诞生了传承千年的惊世画作,还不止一件,这其中不分伯仲的当属创作于公元1101年的《清明上河图》和创作于公元1113年的《千里江山图》。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1)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作品,绢本设色,长528.7cm,宽25.2cm,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2)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才子王希孟创作的作品,长1191.5cm,宽51.5cm,以长卷形式表现江山图景,画面细致入微,秉承传统而又标新立异,用蓝色设色,一稿一稿地叠加色彩,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绝妙而艳丽的千里江山图卷。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3)

一、两者呈现的内容上的比较

《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市民多彩的生活,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4)

《千里江山图》体现的是一统天下的理想,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5)

二、两者创作手法的比较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界画,在作画时要借助界尺来勾勒建筑。这种画的缺点就是笔法僵硬呆板,画出来的房屋像建筑施工图。张择端虽然也用界尺,但他只在画长直线的时候用,短直线和连接线坚持用手画。这样,图上的房屋就不枯燥了,有了生活气息。只不过宋朝之后,界画画家越来越少。但物以稀为贵,这幅反映北宋城市生活的界画自然愈发独特起来,成了这一类型的鼻祖。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6)

《千里江山图》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画家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山石的画法,是先用浓、淡线条勾出轮廓,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皴,峰顶皴法似荷叶皴,线条不刚不硬。刻划形象轮廓,也融汇了其他技法,如树干用没骨法,屋宇用界画,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效法和点染,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整幅画堂皇之气盎然,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7)

三、两者艺术风格的比较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作品,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画中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作者张择端所描绘的汴梁之繁华,给了我们见证当时盛世之景的机会,成为历史学家研究北宋繁华市井的重要作品。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8)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浪漫主义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年仅十八岁的少年画家描绘出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淼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体现出一种出世的超脱。

冷门的十大传世名画(历史镜像-两幅相隔10年诞生的传世名画)(9)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用了一辈子烛火燃尽的呕心之作,那么《千里江山图》也同样耗尽了王希孟的一生,是不羁灵魂与浪漫情怀的瞬间的凝固,两幅旷世之作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