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圆满结束新华社记者 吴寒 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澜湄合作专项协议?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澜湄合作专项协议(澜湄合作潜力巨大)

澜湄合作专项协议

第88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圆满结束。新华社记者 吴寒 摄

新华社昆明8月26日电(记者赵珮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24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澜湄合作机制成立4年多来,合作从快速拓展期进入了全面发展期。未来,澜湄合作将进一步释放潜力,助力澜湄六国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从中国西双版纳出境后称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流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滋养着流域约80万平方公里内的3.26亿人民,也让澜湄六国山水相连,命运相系。

澜湄合作因水而生,水资源合作也是澜湄合作五个优先领域之一。会议期间,中方宣布将从今年开始,与湄公河国家分享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共建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旱灾害。

“与澜湄国家分享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是中方为深化澜湄水资源合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说,这不仅有助于对湄公河的水资源进行更加科学、规范的联合研究,寻找到提升水资源合作效率的新路径和新方式,还可以帮助域内国家加强预报和管理,减少旱涝灾害对财产和农作物的破坏。

澜湄六国共饮一江水,是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会议期间,中方宣布将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框架下设立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湄公河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和技术支持。中方新冠肺炎疫苗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优先向湄公河国家提供。

“此次会议上中方的几个倡议,是中国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卢光盛说,“抗疫合作”“水文共享”等关键词体现了中国秉持开放、负责任和建设性的态度来参与推动澜湄合作深化发展。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澜湄国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疫情,努力恢复经济活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湄公河国家贸易、投资额逆势上扬,分别增长8.7%和33.5%,湄公河国家对华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1.2%。

湄公河上捕鱼。新华社发 凯乔 摄

澜湄农业合作中心主任杨光介绍,农业与减贫作为澜湄合作优先领域之一,合作成效良好,前景广阔。中国农业农村部执行近30个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在水稻、天然橡胶、渔业等产业试验示范与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与联合研究,以及农技推广与信息交流、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较好成效。澜湄六国将共同努力,提高澜湄次区域农业生产和产品竞争力,助力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

会议期间,中方倡议将澜湄合作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相对接。在会后发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关于澜湄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合作的共同主席声明》中,各方表示支持这一倡议,并为此提供必要的政策和各类资源支持。

“澜湄合作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和方向。”卢光盛说,中国积极推动澜湄合作与东盟共同体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现有合作机制有效对接,既不是在次区域“另起炉灶”,也不是搞“封闭的小圈子”,而是始终致力于秉持开放包容的澜湄合作精神。未来,随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与澜湄合作之间进一步对接,澜湄国家在市场相互开放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自2016年启动以来,澜湄合作成果丰硕。《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万象宣言》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澜湄合作再添“源头活水”。各方承诺将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合作、互联互通建设、非传统安全信息交流、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等,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澜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澜湄国家地缘相近、民心相通,为澜湄合作的深化以及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基础;携手抗疫为未来多领域合作创造了条件。”翟崑说,会后发表的“万象宣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将进一步释放澜湄合作潜力,助力澜湄六国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