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的黎族人看来,木材分为有心的和无心的两类,有心的叫格木,无心的叫杂木。他们把木材的心材部分称为“格”,边材部分称为“漫”。于是,海南黄花梨木在黎族当地人的眼中,就有了“糠格海南黄花梨”和“油格海南黄花梨”之分。
海南黄花梨木在海南岛的分布是极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糠格海南黄花梨”多产于东部、东北部地区土地较肥沃的平原地带;而“油格海南黄花梨”则主要生长于海南岛西部山区或丘陵地带。前者的心材特征是色浅黄而油性差,比重较轻。后者不仅其心材部分颜色较深,而且比重大、油性足。其实,近年来人们种植于房前屋后、农田周围或其它土壤条件较为优越林区的海南黄花梨,也多属于“糠格海南黄花梨”。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同一个树种,在不同的地段,会形成如此明显的差异呢?百度上是这样解释海南黄花梨木“糠格”和“油格”形成原因的:海南岛东部地势开阔,雨水充沛,阳光充足,这里的“海黄”生长比较快,因而材质相对疏松,花纹大,毛孔粗;而西部山区,由于地势高,多是山林,生长在这里的“海黄”,由于树林茂密互相争夺养分,生长缓慢,因此材质也就细密,大部分沉水,花纹也因此显得极其丰富细腻。
海南黄花梨木分为“糠格海南黄花梨”和“油格海南黄花梨”,是和海南岛独特的土壤构成分不开的。地质学知识告诉我们,海南岛的土壤构成,其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都是有明显差异的。比如,位于海南岛东部及东北部地区的琼海市及周边地区就多为由玄武岩风化而形成的红壤。由于该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直面大海,是台风常年光顾的地方;火山喷发遗留下来大量的火山灰,虽然土壤较薄,但有机质极为丰富;加之雨水丰沛,非常适宜海南黄花梨的生长。所产出的海南黄花梨其心材也多为浅黄或金黄色,是谓“糠格海南黄花梨”。加之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便于采伐和运输,从而也使其最早成为海南黄花梨木遭到毁灭性采伐的地区之一。也正是由于明或清早期的海南黄花梨家具所用木材多产于这一地区,从而才使得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明或清早期的海南黄花梨明式家具,大多呈黄色或金黄色。而位于海南岛西部及西北部地区的东方市及周边地区正好是黑色金属铁、锰的分布带(仅昌江石碌的铁矿储量就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左右,平均品位51.15%,最高品位达68%),从而为心材颜色较深的“油格海南黄花梨”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成条件。“油格海南黄花梨”多出现于这一地区,其原因就在这里。
眼下,海南黄花梨的野生林基本已经不复存在,越南黄花梨也日益稀缺。于是,从几十年前开始,已陆续有林业部门和海南黄花梨的爱好者放弃籍贯出身的门户之见,不仅在海南,而且在广西、福建等地尝试人工种植,迄今已收获万顷林荫。20年到30年树龄的海南黄花梨的胸径已有20余公分,50年即可成材。但是,据专家分析,人工种植的海南黄花梨木由于“科学”喂养,在水分、阳光、肥料、防虫等多方面都被细心呵护,人工助长,所以如同人工种植的人参与野生人参的差异一样,人工种植海南黄花梨木显然也不可能具备野生海南黄花梨木同等优越的材质。何况,海南黄花梨树木的外径与家具用材的直径并非一个概念。我们知道,历史上正宗的海南黄花梨家具,无一不是由海南黄花梨木的心材部分作原料的。比如有人曾用有20多年树龄的海南黄花梨木完整截面挖成一个木碗,发现该碗几乎呈全白色,只有碗底中心有小拇指粗细的一个深黄色的圆点,而这个深黄色的圆点才是海南黄花梨的心材。
心材在海南当地被称之为“格”,而白色的部分,是树的白皮,被称之为“漫”或者“标”。白皮就是由植物纤维及淀粉质组成的边材,质地疏松,富含营养,可以提供心材成长的各种养份。人们常说的海南黄花梨木“五百年成碗口粗”,指的就是海南黄花梨的心材部分。也就是说,海南黄花梨木成材的过程,就是坚硬而又饱含油性的心材依靠边材的慢慢滋养,又慢慢侵噬边材的过程。新生的红色心材峥嵘初露,尚难成势,而白色的边材顽固不化,依然统治着主干。红与白的新旧交替犹如一场此消彼长的生死搏斗,时刻上演着触目惊心的历史断面。也曾有不良商人将边材染色制成家具,以假混真,但由于边材的质地疏松,营养丰富,所以易腐易蛀。有人就亲眼见过用一颗拥有五十年树龄的海南黄花梨木制作的椅子和橱柜,其上多处有“虫眼”。这种情况在用海南黄花梨木心材部分所做的家具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