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国学私塾学校(义学私塾书院)(1)

义学

明代称为社学,请代更名义学。义学为公倡民办,类似私垫,属启蒙教育。总之,义学是穷孩子的学校。学校有设于庙宇的,也有新建空地的。比如:苏氏族谱中,“荣公志”,说:公讳荣山,讳萬仓,明时举“乡耆”。明於医理设义学於本村“府君庙”以诲乡里子弟,乡里服其公,直举为村长者”。四十年共请於官,给额品重,乡评义学亦有匾,修庙时字已没灭…。

又如;《太平县志》载:尉村旧有圣庙,乾隆四十八年设立义学。焦村北门外庙内设义学,监生董云鹏于道光五年施己地三十亩,以为延师膏火。

北膏腴 旧有义学,乾隆四十七年別置地基建房数十间。沙女村、西鹏村、南高村、高家庄校址建於何处不得而知,但都有名人捐巨资作为延师膏火之费。

民国初,农村 以词堂、庙宇做为学校,完全是 经济制约的原因,村人为了省事方便。因为闫锡山命令破除迷信,打泥胎的行为就证实了这一点。当时民谣也流传;“闫锡山国家大事他不管,专门上庙胡拾翻,或:专管女人臭脚板。”

私塾

怀柔区国学私塾学校(义学私塾书院)(2)

私塾一般在村内财主家的书房院办学。书房院安全性较好,而且能延请好的老师。各宗族都有书房院用来培养自家的孩子。

私塾就读须交纳学课(学费),学生还须在春节、端午、中秋、冬至四大节日给先生(老师)送礼。礼之多少看家庭情况。

一般每生每年交学费四千文,书费文具自备。私塾课程,初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继而《论语》、《孟子》、《左传》一类书。

一般4年之内死记硬背,先生不开讲,4年后开始讲授内容。农民送子弟入学,以能识字、记账为目的,学生成绩优良者,先生特殊照看,个别培养,甚至减免学费,以盼学生参加乡试求取功名。

私塾先生把五经四书基本讲授完结,学子(称:童生)心领神会,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参加府试考中的学子成为廪生(秀才),再进入乡学(县城国办)称太学生,待乡试时考取举人。乡试考场在省府,乡学也称学宫(庙学)。

书院:

怀柔区国学私塾学校(义学私塾书院)(3)

书院始起为丽正、大极书院。太平县、襄陵县明代始有谦益书院、龙门书院、姑汾书院。书院好比现在的私立学校,有钱人或优秀学子方可进入。书院的创办是为了“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

书院之长,要求“必须经、明、行、修(经史通达,行为端正)足为多士模范者”,并要求当地政府“以礼聘请”。学子则为“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立之议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法(按部就班),予之课程,使贯通乎经史”。“庶人才成就足备朝廷任使,不负教育之意”。

乾隆元年上谕认为“书院即古诸侯之学也”。“古者乡学之秀,始升于国,然其时诸侯之国皆有学”。书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捐助和收取学费,其次为政府“发帑金以资膏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