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丙肝”怎么办?




01丙肝病毒特点


丙肝病毒(HCV)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具有显著异源性和高度可变性,且各基因组变异程度不一致。因此基因分型对于丙肝的诊断非常重要,但目前丙肝基因分型无统一标准,全世界公认的有Ⅰ/1a、Ⅱ/1b、Ⅲ/2a、Ⅳ/2b、Ⅴ/3a及Ⅵ/3b共6型,还有80多个亚型。

不同型HCV具有一定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目前欧美国家多数为Ⅰ型感染,亚洲国家Ⅱ型为主,中国Ⅰ/Ⅱ/Ⅲ/Ⅵ型多见,而且不同基因型丙肝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过程和治疗反应亦表现不同,如Ⅲ型感染临床症状较重,有引起肝病倾向;Ⅱ型(Simmonds 1b)感染对干扰素治疗不敏感效果差;Ⅲ型感染(Simononds 2a)用干扰素治疗效果好。由于基因型不同,且变异程度不一致,所以丙肝病毒更容易发生耐药。

怎样才能杀灭丙肝病毒:在4°C到22°C下,丙肝病毒能保持传染性达42天;巴氏消毒等低温消毒对于丙肝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24h-72h才能达到较好的杀灭效果,但对高温比较敏感,标准大气压下煮沸10分钟左右,可以杀灭丙肝病毒。

传染源: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有乙肝感染丙肝的几率有多大(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1)


传播途径:血源传播(输血、献血),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等,与乙肝相似。

窗口期:在HCV感染发生后,有约8-12周的时间,仅能检出HCV-RNA,HCV 核心抗原可在HCV RNA出现后1~2d检出,而抗-HCV为阴性,这段时间为窗口期。


02急性丙肝VS慢性丙肝


急性丙肝:既往无HCV感染,6个月内存在高危因素暴露史,可能无症状,也可能有乏力、黄疸等症状,出现肝功能异常等。

慢性丙肝:6个月前有HCV感染或高危暴露史,可无症状;也可隐匿发病,伴乏力、食欲减退、慢性肝病体征等临床表现,可有肝功能异常。

临床上很多人因为肝功能异常就诊,一般会查感染八项,里面包括乙肝、梅毒、艾滋、丙肝病原体的抗体,或者急肝四项,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病毒抗体,发现抗HCV阳性,此时高度怀疑急性丙肝,进一步检测HCV-RNA阳性,基本可以确诊,但是临床上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确定是慢性还是急性。


03哪些人群需要筛查丙肝


社区人群:①静脉药瘾史;②针刺伤史(纹身、穿孔、针灸等),③医源性暴露:手术、透析、不洁口腔操作、器官移植;④高危性行为史;⑤HCV或HIV感染者及性伴侣;⑥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⑦破损皮肤、黏膜被HCV感染者血液污染;⑧1993年前输血或用血制品史,1996年前供血浆者。此类人群尽早筛查。

住院人群:检查或术前准备:①输血前,应用血制品前;②有创导管介入诊疗前,穿刺操作前;③内镜检查前筛查,包括胃肠镜、纤支镜、喉镜、膀胱镜等与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的检查;④血透人群每半年筛查1次。一般住院人群会常规查感染四项,包括艾滋、乙肝、梅毒、丙肝的筛查;⑤急诊有创操作前应急查抗-HCV。

出现不明原因肝脏生化检测异常,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

其中,HCV母亲分娩的婴儿,出生1年半后检测抗-HCV、也可在出生后1月检测HCV-RNA;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锐器划伤,立即检测抗-HCV,2-4周检测HCV-RNA,3个月、半年再次检测抗-HCV和肝脏生化。


04检测结果判断


有乙肝感染丙肝的几率有多大(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2)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确定感染者需要在24h内完成传染病报卡。首次确定HCV-RNA( )后半年再次检测,持续阳性者为慢性丙肝。

抗-HCV假阴性见于严重免疫缺陷人群,包括HIV、器官移植、血透、低γ-球蛋白血症,此时应进一步检测HCV-RNA。


05丙肝要不要隔离


HCV感染者: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静脉药瘾者避免和别人共用针头,皮肤外伤注意防护防止伤口感染;HCV感染者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献血、器官组织捐献、捐精;有创操作之前需要向医务人员说明病情。

与HCV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群:防止血液、体液、破损黏膜接触。

预防医院感染:做好清洁和消毒措施,严格遵循医疗操作的无菌原则。


本文转自“医学之声”,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肝胆资讯,免费咨询医生,请关注“肝胆相照一家人”微信公众号!

有乙肝感染丙肝的几率有多大(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3)

有乙肝感染丙肝的几率有多大(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