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午,在南宁市人民公园,5个姐姐来接小芳回家,姐姐们上前抱着妹妹泣不成声。

小芳4岁时走失,多年来一直住在南宁,她住的地方离家只有7公里。天意弄人,没想到就是这短短的7公里回家路,她走了28年。

南宁一家三口人走失 南宁一女孩4岁时与家人走失(1)

小芳(左二)和三姐蒲桂余(左一)相拥而泣。

1.不慎走失

追逐嬉戏中,迷失回家路

1990年的农历正月初二,千家万户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家住南宁市东沟岭正街的蒲家父母带着几个女儿到人民公园游玩。

傍晚时分,一家人陆续走出公园,准备回家。

“爸爸和三姐去哪儿了?”年龄最小的七妹小芳(蒲桂芳)问。

“爸爸和姐姐先回家了,我们看谁跑得快,先回到家。”四姐蒲桂柳说着,和3个妹妹追逐嬉戏,沿着望州路一直往家走。

跑着跑着,4岁的小芳不见了。

“以前去狮山公园玩,妹妹也是自己跑回家的。”蒲桂柳回忆说,开始她以为是小妹跑得快先回到家了。可爸爸妈妈和几个姐妹陆续到家后,仍然不见小妹的影子。

2.心酸经历

送进福利院,哭着喊妈妈

“从公园出来以后,和几个姐姐追逐嬉戏,跑着跑着一回头,人都不见了。然后我又跑回公园找,也没找到她们。”小芳回忆说,再次从公园出来,天色已晚,道路两边已经亮灯,有些人家放起了鞭炮,开始吃晚饭。

坐在路边,又冷又饿,小芳哭了。不一会,一位好心的阿姨路过,把小芳带回了家。

“阿姨帮我洗洗手擦擦脸,问我家在哪里。可我从来没离开过父母,当时有点害怕,不敢说话,只知道摇头点头。”小芳说,后来阿姨把她送到了派出所,警察也曾带她回到失踪地点寻问周边的人,可是没有任何进展。在派出所住了一段时间,大约一个星期后她被送到了南宁市社会福利院。

“刚到福利院,谁都不认识,感觉好无助,特别想爸爸妈妈,一到晚上就会哭着喊妈妈,一直哭到天亮。”小芳说,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星期,她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当时年纪小,身边又有许多小朋友,想家的感觉慢慢淡化。

福利院管理严格,小朋友们不能私自外出玩耍。之后,小芳也去过几次人民公园,都是集体去集体回。

再长大些,在国家和爱心人士资助下,小芳读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那么多年过去,她依然没有父母的消息。

3.空留遗憾

父亲临终前,叮嘱找妹妹

“从小妹失踪那天开始,妈妈就一直哭,哭了一个多月,才好一点。逢年过节,母亲就会守着一桌子菜发呆,肯定是想妹妹了。”三姐蒲桂余说,小妹失踪以后,家人也曾到处寻找,但没有任何消息。

1992年,蒲家发生了一起火灾,损失惨重,一时顾不上去找失踪的小女儿了。

蒲桂余说,父亲的老家在湖南,母亲的老家在桂林。一家人来到南宁后,父亲卖过菜,卖过肉,后来收废旧。

“在小妹失踪前,大姐也曾失踪过,为了找到大姐,家里当时花了很多钱,后来大姐十五六岁就嫁了人,父亲对此也比较失落。家里有7个孩子,当时可能怕罚款也不太敢说。”蒲桂余说,2010年,父亲临终前还叮嘱她们“一定要找到妹妹”。现在,母亲患有老年痴呆,虽然记不清是老几失踪,但依然记得是有个女儿不见了。

3.再生希望

二十多年后,网络再寻亲

四姐蒲桂柳说,这么多年,他们家也一直不敢搬得太远,就是怕小妹有一天回家找不到路,“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天走在路上遇到流浪者,都会看一看,像不像小妹”。

蒲桂柳说,之前看到过别人张贴寻人启事,也没见有几个找到的,所以对这种寻亲方式不抱什么希望。后来听说,可以进行DNA比对,2016年,他们就带着母亲去抽血,把DNA存到数据库。当时就想着,万一哪天小妹也把DNA上传,就会找到了。

2017年5月,蒲桂柳在孩子的帮助下,把寻找妹妹的情况在宝贝回家网上进行登记。

小芳说,在福利院,很多孩子和她一样,都是孤儿,没有哪个主动想起来去寻找亲人。

小学六年级时,大约1998年,福利院和南宁本地的媒体搞过“六一回家”的活动,因为舞跳得好,当时小芳还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但上了电视也没有得到家人的消息。

大学毕业以后,小芳和同在福利院长大的一个男孩子结婚成家。她说,之前也在网上登记过寻亲信息,但没有任何回音,所以对寻亲一直不抱希望。

有一次,朋友看了电影《失孤》后很感动,就转发给小芳看,里面提到宝贝回家网,于是今年5月她再次把寻亲信息发到网上登记。

今年10月,喜讯传来,DNA比对成功。

4.天意弄人

同一个城市,曾擦肩而过

今年11月25日中午,在人民公园,28年未见的姐妹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右手有个疤痕,没错的。”四姐蒲桂柳说,小时候她带着妹妹到狮山公园附近的山上砍柴,妹妹就跟在身后,她右手的镰刀用力过猛,一下子甩到了身后,正好割到妹妹右手,血流不止,后来是妈妈在附近找了些草药,用嘴巴嚼碎给妹妹擦在手上的。

蒲桂柳说,小妹走失以后,家人不敢搬家,在原来的老房子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拆迁起了楼房,也是在原来的地方买的房子,就怕妹妹万一回来找不到家。

小芳说,她上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狮山公园烧烤,但自己已经不太记得家的位置,爸爸妈妈的样子也有些记不清了。

说起来,真是天意弄人。那么多年,一家都在同一个城市,住得也不算远,却互相不知。

“大姐在灵山,二姐在南宁二桥南,三姐在珠海,我就住东沟岭正街,五妹在高峰,六妹住鸡村。”蒲桂柳说,她曾在友爱衡阳路口附近做生意做了10年,后来又搬到龙腾里十街。多年来,她还参加了一些志愿服务,“也曾多次到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去看望孤儿献爱心,却不知道自己的妹妹也在那里”。

5.还有心愿

希望帮丈夫也找到亲人

姐妹们相认以后,又和妹妹一家人一起回家看母亲。

73岁的母亲早早在电梯口等候,小芳一出电梯,妈妈就挽着女儿的手一起回到屋里,“孩子吃了那么多苦,终于找到妈妈了”。

从地图上看,南宁市社会福利院距离东沟岭正街只有7公里。真是天意弄人,就是这短短的7公里回家路,小芳却走了28年。

小芳说,亲人找到了,但她还有一个心愿:她的丈夫党福生也是个福利院的孤儿,现在自己找到亲人了,也想帮丈夫找到亲人。

党福生说,他从小在贵港市福利院长大,听那里的老院长讲,大约在1986年左右,有人在贵港市区的一座石桥旁边放了一个纸箱,箱子里有个刚出生的婴儿,脖子左边长了一个大大的肿瘤,后来警察把婴儿送到了福利院,他就是那个婴儿。长大以后,他通过一个公益组织来到了南宁。后来,肿瘤慢慢变小逐渐消失了。

“小时候,的确有点怨恨亲生的父母,毕竟是他们不要我的,但现在我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这种想法就没有了。只想找到亲生父母,让他们知道我现在过得挺好的。”党福生说。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王世杰 文/图

编辑丨莫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