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回顾
近日,澎湃新闻报道:江苏苏州出现了一名29岁男子注射狂犬疫苗三天后死亡的案例。
- 澎湃新闻记者从家属处了解到,今年4月4日在苏州工作的王新伟(化名)被家养的接种过疫苗的小猫抓伤;
- 4月5日,王新伟在苏州市相城区漕湖人民医院门诊部注射狂犬疫苗。在紧接着两天里,王新伟先后出现了胸口痛、浑身酸痛伴有发烧、腹泻、血压低等症状。
- 4月8日,王新伟昏迷、失去自主呼吸,被送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救, 最终全身器官衰竭,于当天下午五点半左右离世。
王新伟的妻子张洁(化名)对记者说,丈夫王新伟才29岁,今年2月的体检的报告显示,身体状况并无异常。
张洁怀疑是注射的疫苗出现了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王新伟出现胸口疼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之后,曾到漕湖人民医院急诊部就诊,之后相继转院相城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导致这种情况极大可能是因为对狂犬疫苗产生的过敏性反应。”张洁称,“而且三天内是不可能爆发狂犬病的,我们认为是过敏反应导致的器官衰竭。”
王新伟先后就诊的三家医院给出的诊断不一。据张洁称,漕湖人民医院的诊断是过敏性腹泻;相城人民医院认为是心脏夹层,并给出了保守治疗或手术的两种选择;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又否认了心脏夹层,而怀疑是爆发性血液病。
此前连云港女童接种疫苗后死亡曝光后,疫苗厂商曾对澎湃新闻记者称,女童的情况属于偶合症。对于王新伟的去世,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也分析称,不排除偶合的可能性。
根据国内外监测的数据,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约有35%-45%的人中接种部位会出现轻微红疹、疼痛或红肿;5%-15%的人会出现发热、头痛、头晕、胃肠道症状等轻微全身不良反应。
专家也指出,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疫苗,不含活的微生物体,不会造成接种者感染狂犬病。
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正是因为报道中的“已经接种了狂犬疫苗后死亡”。这让很多人对狂犬病疫苗开始有了“疫苗犹豫”。小编在这里还是要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狂犬疫苗仍然是我们预防狂犬病的唯一且有效手段。对于本次事件引发的恐慌,正确认识狂犬病疫苗至关重要。
1
狂犬病是如何致人死亡的?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的发病率虽然很低,但其危害甚大,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是100%,这也是狂犬病引发广泛关注和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
虽然狂犬病人群发病率并不高,但病死率接近100%。狂犬病的高致死率,跟狂犬病病毒的感染特征有关。
狂犬病毒感染特征是高度嗜神经病毒
病毒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通过运动神经元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虽然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但狂犬病患者死亡最大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
2
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处置
狂犬病虽然病死率极高,但经过规范的暴露后处置能够有效预防狂犬病。
3
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与意义
尽快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是指应用高质量疫苗及及时应用被动免疫制剂,使人体对狂犬病病毒有高的抵抗力,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根据暴露情况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目的是中和伤口处理时残留在伤口内部的病毒,发挥快速保护效果,为疫苗主动免疫赢得宝贵的时间。
被动免疫制剂应尽早使用,最好在伤口清洗完成后立刻开始。如未能及时注射,在第一剂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7天内均可使用。
打了疫苗仍得了狂犬病,原因何在?
首先,规范的暴露后处置可以有效的预防狂犬病的发生。临床数据显示,首针 疫苗接种后7 ~ 14 天,体内抗体能达到保护水平,但若此时病毒已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仍有发病的可能。
其次,伤口位置特殊也可导致处置和预防难度的增加。如头颈部被咬伤,由于该位置神经分布集中,病毒快速侵入神经,造成发病时间过短,来不及进行处置或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在还没有产生免疫保护之前,病毒已经侵入中枢神经,导致发病。
另外,影响预防效果的因素较多。咬伤后没有及时、正确、有效地冲洗和处理伤口;暴露等级达到三级未按要求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或使用时间太晚;被动免疫制剂注射方法不当;未按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等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接种疫苗之后仍会病发的后果,因此在任何一个处理环节都万万不可大意。
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再次暴露的处置流程?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 年版) 》中对再次暴露的疫苗接种是如下建议的:
1)对于曾经接受过疫苗全程接种者,如3 个月内再次暴露,在符合2013年WHO 报告中提及的各项条件时,可推迟加强免疫;
2)超过3 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 天和第3 天各接种1 剂疫苗;
3)若使用了效力不确定的疫苗、之前未全程接种或暴露严重的III 级暴露者,在再次暴露后则需全程进行疫苗接种。
此外,也可采用我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 年版)》和现行《药典》中的建议。
如何通过咬伤动物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疫苗?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美国CDC 也指出,啮齿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 年版) 》指出,暴露于啮齿类动物、家兔或野兔时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
小编最后要提醒大家,只要被动物咬伤和抓伤后,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千万不要怀着侥幸心理或是因为“疫苗怀疑"。即使是非狂犬病传染源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造成伤口),也建议您前往医院就诊,以避免其他疾病的威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及时为自家宠物接种狂犬疫苗,同时要尽量远离非家养宠物,尤其是无主的流浪狗、流浪猫,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