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姓,氏并称为“姓氏”,其实,在先秦时期,二者的意义有别,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姓与氏的区别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只是在战国特别是秦汉之后,因姓,氏合一,人们才将二者混用不分,合而为一。

首先,姓与氏的含义有着实质的区别。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说,一个人由何所生而确定其姓。所谓姓,实际上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血统是生殖蕃衍的结果,因而姓所标明的自然的事实。

氏则不同。“胙之土而命之氏”,胙是封赏之意,是指根据受封土地而获得氏。周天子封姜太公及其族人于齐,封周公旦及其家族于鲁。即指一个人只有在获得分封之后才会拥有氏。氏是政治行为的结果。

如果说姓是人的自然血缘归属的标志,那么,氏就是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体现,两者有着实质性区别。

其次,姓与氏在来源上也有鲜明的区别。姓是基于母系血统,而氏却基于男姓血统。

氏族社会初期,实行族外群婚制,一个人出生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有母系的世系是可以确定的。因此,“姓“字也从女,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一些古老的姓都含有“女”字偏旁,黄帝姓姬,少皞姓嬴,炎帝姓姜,舜姓姚(一说姓妫),禹姓姒等等。

而命氏制度的产生,是母系氏族人口蕃衍,氏族“分家”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男性率领一些成员到新地方生活,这个男人既保留了原氏族的姓,又获得了新的名号一一氏。因氏族不断分化,新的氏也层出不穷。氏族始祖氏号只能由嫡长子即宗子继承,其他诸子只能另立门户,重标新氏。

姓基于血统,基于女姓;而氏基于权力,基于男姓,这就是二者间来源上的区别。

第三,姓与氏在功能上也有区别。

宋学者郑樵《通志》:“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别婚姻,区别不同血统,避免同姓同血缘男女婚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了。

而氏则用来别贵贱,同一姓的不同支系,由于与大宗的亲疏不同,由于其宗祖的功劳不同,由于其经济,政治地位不同,其氏也各不相同。氏的区别就标明了其地位高低。

这就是姓与氏的“三大差别",实质,来源,功能上的巨大差别。下面再谈谈姓与氏的“混而为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原来的宗法制度的崩溃。奴隶获得解放成当自由民,平民由于经商或战功而跻身社会上层,并获得贵族的封号。原来的贵族或有沦为平民者。“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的现象极为常见。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明确指出,“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指出,经过战国的频年兼并,再到秦汉的扫除荡涤,周朝的分封世袭制度已荡然无存。汉高祖刘邦手下官员出身自亡命无赖之徒,多有封侯者。一方面是贵族世袭制度的衰微,一面是平民阶层的急遽上升,在这两种趋势的夹击之下,与先秦时世代封建宗法制度相依为命的姓与氏分离制度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了,代之而兴起的是姓与氏“混而为一”的新制度。

姓氏合一也带来一系列变化:

1,人们在理解先秦人物时往往姓氏不分,姓氏混淆。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姓刘氏。"就已姓氏不分了。

2,导致汉族人名字结构的变化。先秦姓名是姓,氏,名,或字与名并举。秦汉之后就统一

姓和氏到底是怎么算的 谈姓和氏的分与合(1)

姓和氏到底是怎么算的 谈姓和氏的分与合(2)

姓和氏到底是怎么算的 谈姓和氏的分与合(3)

变为姓在名前,或姓在字前的形式了。

3,导致新的表示家族地位高低的手段产生。刘邦本是一介匹夫,当皇帝后,就成了陶唐氏(帝尧)之后了。王莽同样也把自己说成了尧舜之后。

以上所述,即是姓与氏的分化,区别和混一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