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开始学习写作。从那时起,我开始大量进行阅读,从学写书评开始尝试,学着进行输入后的输出,想练习着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一段时间看了许多名家写的书评,想去模仿着写,可写出来的东西自己感觉与别人相差甚远。

后来看到劳伦斯的一句话,他说写作是没有公式的,别人的写作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

就是说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写作者,不是要一味的模仿、复制大师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而是应从拆解大师作品开始观察,发现、理解并学习这些名人名作的技巧写法,然后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尝试在输出中运用,方能见到实效。

“革命文学大家”方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品德非常高尚的作家。在文学的前沿阵地,他几乎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他的大量诗歌散文和文艺评论视野开阔,热情奔放,抒发了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无限热爱。

我还记得初中时学过方纪写的《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把主席的举手示意写得荡气回肠、豪情满怀。

今天重读方纪的《三峡之秋》,为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流淌于笔墨的情怀所叹服。文章以开阔的视野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三峡之秋的喜爱。

那么,今天就让我从深度拆解方纪的这篇文章中学习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拆解,分别是构思、语言及思想内核。

大师朱自清读后感400字(跟着大师学写作)(1)

一、构思巧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有分明完整的结构。

总体说来,文章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秋天来临,橘树和柚树果实累累,散发清香,使三峡充满了秋天成熟的气息。

第二部分(从第2自然段到结尾)写中秋这一天的早晨、中午、下午、夜晚不同时间里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文章的开头,往往是一件颇为踌躇的事,同时也关系到一篇文章的好坏。它的题目是《三峡之秋》,其实已经给读者交代了文章所写的时间和地点。

文章一开头就直接开篇点题“三峡已经是秋天了,”这既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又与结尾段“这一天,正是中秋。”首尾遥相呼应,直接点明写文的具体时间,这也与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一一对应。

每段段首,既点明了一天中的时间,“早晨——中午——下午——夜”,又引出下文所要描写的景色。很明显,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每个自然段都是段首写时间,接下来就描写景物,没有使用关联词,但却过渡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在描述中有这样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01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

在文中,作者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初写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的橘柚树叶,如岩石般坚硬、挺直。叶子慢慢由绿变黑;果实也慢慢由青变黄。接着写透明的露水在阳光下慢慢消逝,撒了一层白霜的橘柚树和山岩上的树叶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山岩、树叶” “露水、群峰”“ 峭壁、峡谷”这些静物给读者展现出了一片静谧中的三峡清晨。

随即接下来“中午”,笔锋一转,“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如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激荡跳跃的光辉、波光荡漾,”就像是一个安静的长镜头,忽然间给人呼啦啦来了一串肆意欢腾、极度夸张的动作,给人的视觉、听觉很强烈的冲击。这些动作描写在一片静谧中显得分外耀眼。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这样的动静结合,将三峡秋天的迷人之处写到了极致,表现极具张力。

02从远近、高低、明暗等多角度地去描写同一事物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文章先描写树叶露水再描写群峰,视线由低到高、由近到远;接着再描写在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使江面变成了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也由宽阔变得狭长。在描写三峡的夜时,用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来衬托江面的暗;用偶尔驶过的驳船和长长的汽笛来衬托江面的静;红色的光晕和暗色的江面动静相生、摇曳多姿,甚至让人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韵致。

方纪在写景物时,先思考、构架好结构,再对所需要描写的景物,仔细观察。接着是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明处到暗处,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摹画,去描绘一幅瑰丽的文学画卷。

这是我从文中拆解到的第一点,写作需要精心构思,巧妙安排,创设意境。

大师朱自清读后感400字(跟着大师学写作)(2)

二、锤炼语言,形成风格

散文的语言最主要的为了表情达意,都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所以,学会品味文中的语言,对我们的写作大有益处。

我们可以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

方纪的散文多以“优美、大气”著称,他善于将充沛、激昂甚至浓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壮丽的场面取胜。

方纪在这篇文章中,对景色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所表现的文学语言非常的精彩,

将青色的岩石比作树叶是比喻;将渔火、灯标比作长江眨着的眼睛,既是比喻又是拟人;将中午的长江比作一条欢腾着的金鳞巨蟒,是比喻又是拟物;将月亮比作发亮的云母石是拟物;说它好像是从山上长出来,这又是拟人;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句话里既是对比,又掺杂着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众多的修辞方法融合在一起,将月亮升起来后,三峡的夜表现得美轮美奂。

文章的语言细细评味颇有韵味:早上的三峡是阳光下的绿叶金实;中午是欢腾的金鳞巨蟒;下午是青色黄昏中的变成一条小溪的江面;夜晚是睁着朦胧睡眼的红色光晕,也是月光与山之间交相辉映。

也可以把早上好似一个明丽的少女,那么中午就是一名热情奔放的年轻小伙,下午好似一个中年妇人平静而平和,夜则更像一个孩子瞌睡的眼,在温馨而静谧的氛围中昏昏欲睡。

文章多用短句、偶有长句,短句显得明亮轻快,长句显得气势磅礴。句子的长短也带动了整篇文章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

短句其实更能衬托出三峡秋天的特点或说基调:明丽又神秘;长句能把一个景物或现象描述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这是我从《三峡之秋》中拆解出的第二点,写作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不断地对语言进行锤炼,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地学会表达。

大师朱自清读后感400字(跟着大师学写作)(3)

三、思想内核

文学的目的是综合的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要表现人生,扩大人类的喜悦和同情,有时代的特色作它的背景。我觉得文学作品除给人欣赏外,至少还需含有永久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

——茅盾

散文不仅要写得意味悠长,还要借助景物展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三峡之秋》一天中三峡的景物的特点: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

5、月亮上来了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里用“泻”描写月光将清辉洒向江面时的动态美;用“挂”着的银光闪闪、如丝一般柔滑的素锦,来表现月光的静态美。用“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 “直立的深深谷壑” “凌空飞降的瀑布”勾勒出三峡之夜的雄奇壮美;用 “朦胧的青光”“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一匹匹素锦”展现出三峡之夜的温柔可人。

三峡有如小诗,新鲜而明丽;有时如巨蟒,活跃而热烈;有时如仙女,朦胧而明亮;有时又如画卷,幽静而神秘。真是气象万千,美轮美奂。

在这幅立体生动的三峡秋景图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方纪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其实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这种深厚感情,他才会经常将一个动作、一件事情叙述得无比的崇高,让人无比景仰。将一个景物、一个现象表现得如此优美雅致,如此的具有感染力。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一篇好文章语言既能表情达意,又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想法和思想感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我们读一篇文章最主要的要把握的地方。这也是我拆解本文得到的第三点。

大师朱自清读后感400字(跟着大师学写作)(4)

四、结语

方纪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

——孙犁

方纪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文学评论,都能为时而作,为人民所写,他的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对景物的摹画、对事件的评论,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值得我们认真去琢磨、去学习。

在我们学习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拆解名家的作品中不断地去学习,去感悟、去成长,力求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风格,这才是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摸索、去追寻的。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