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1)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2)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3)

参与全民阅读

争做最美家庭

来源:中国之声(zgzs001)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匆匆》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4)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5)

— 朗读者:姚科 —

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主持人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6)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2002年版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7)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8)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9)

作者介绍

朱自清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10)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11)

在表达上,《匆匆》可谓中西合璧。一方面清晰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古典诗歌“赋、比、兴”的韵味,节奏鲜明,和谐生动。另一方面,受西方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影响,有着现代诗歌文字上的简洁和结构上的开放。可以说既有绘画美,又有音乐美,诗情画意,交相融会。因此,有很多人称此文为散文诗。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12)

虚度光阴朱自清(匆匆朱自清)(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