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抗疫先进 社区守护者他们是上海抗疫的平凡之光(1)

澎湃新闻记者 郁斐 制图

有人说,上海疫情防控之严格,构筑了“魔都结界”。那么,社区就是超大城市的组成细胞,社区防控就是“结界”的寸寸肌理。

守卫社区方寸之地的,有保安、保洁员、居委会工作者,他们坚守岗位,对病毒严防死守,让社区正常运转;他们也有家人,在背后时时担忧。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上海宝山区南华苑小区,看看这里的“守护者们”如何让1000多户居民安心。

保安:守住大门,也守住居民的外卖和菜

“我住这里一年了,回去几天,就变成外来人员了?”在小区门口,一位手提包裹的居民边登记,边感叹。

保安主管耿其佳指着玻璃上贴的号码说,如今从外地返回上海的居民都要登记,还要再打个电话和居委会报备一下。耿其佳看着居民打通了电话,一一报备了住址、返沪信息后,又测了体温,才让居民进入了小区。

一级响应以来,上海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小区的守卫也同步加强。

上海社区抗疫先进 社区守护者他们是上海抗疫的平凡之光(2)

保安主管和返沪居民说明,要登记信息并申报给居委。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张慧 图

1月28日,外来人员可以登记身份证进入,但从第二天起,登记也没用了;小区原本有3个大门,如今只保留东西方向2个;原本大门进出通道皆畅通,为了进一步控制人员流动,现在只保留单个通道。此外,进入小区先测体温,也成了规定动作。

疫情发生之前,耿其佳无需长时间在门口站岗,但如今门禁收紧,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矛盾,他必须在。

记者到达门岗几分钟,就目睹了一场“冲突”化为“理解”。一位大爷用门卡刷开门后,一位骑着电动车的女士也想跟着进,耿其佳把她拦下,“说不清楚是不是小区业主,不能进”。女士坚持自己就是小区居民,执意要进入。见此情景,先前刷门卡的大爷也从帮腔,变成争吵主力。随着三方语速越来越快,女士妥协。做完登记后,她的态度温和许多,对耿其佳说:“你们的工作也不容易哦。”

除了门禁,外卖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外卖员不能进入小区,不少外卖摆在门口的桌子上。

耿其佳和记者说,前一日有居民反映,300多块钱的菜在门口丢了,“叫我们来赔,我们怎么赔,我们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正好是一包菜(钱)。”他们后来调了公共视频发现,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阿姨拿错了菜。虽然老阿姨愿意归还菜,但丢菜的人没要,“菜被拎进了家里,说不清楚了。”

后来再有人拿外卖时,他会叮嘱一声,不要错拿。上了年纪的人过来拿菜,他会帮着找。

近来,一则深圳外卖骑手确诊的事,让他颇为担心。在和门口等待的快递小哥闲聊时,他说,不让进入小区,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一位快递小哥说,如今不用爬楼了,但他所跑的一条街的快递量增加了三分之一,很多人在收寄口罩、消毒液。

耿其佳朋友圈的封面是与孩子的合照,两个小孩子都在上海。他说,自己每天需要接触很多人,回家后,他会先进卫生间,清洗消毒干净。

垃圾分类监督员:天天出门上班,分类照常

响应号召,居民都宅在家中,三餐成了刚需。保洁员说,小区一天产生湿垃圾的量有七八桶,比平时多些,干垃圾有近40桶。

但垃圾分类并未受到疫情影响。50多岁的老梁是大场镇派来的垃圾分类监督员,疫情发生后,他依旧每天值守在垃圾桶旁,早七点上班,晚八点下班。

上海社区抗疫先进 社区守护者他们是上海抗疫的平凡之光(3)

2月3日晚,老梁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老梁说,在大场镇,南华苑小区的规模算大的,他待过不少小区,这里的垃圾分类做得最好,“估计在上海排得上名”,大家都很自觉了。

晚上六点,老梁准时守候在一处垃圾分类点。有居民提着一个小袋子过来问:用过的口罩是什么垃圾?老梁说,小区在另一个点位放了专用垃圾桶,收废弃的口罩,下次过去扔。

居民听后感到疑惑,“如今大家都要戴口罩,量还是很大的,我们住在这边,去那边扔太远了,应该多设几个桶。”老梁用火钳接过废弃口罩说,会建议的。

说起疫情前后的变化,老梁有自己的体会,他每天骑电动车从虹口家中出发,以前上班需要40分钟,如今只需要20多分钟。“现在路上没有什么人,车也很少,以前都是车水马龙的,还经常堵车。”他说。

“还有就是菜贵了。”老梁说,因为过年,家里囤了不少肉,暂时不用买,但他注意到,娃娃菜的价格比以前高了。

口罩是当下的紧俏货,但老梁并不缺,“车篮里还有5个3M口罩”,单位会发口罩,家里也还备着些。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到缅甸仰光旅游时,注意到了疫情,叮嘱家人赶快去买口罩,不过他跑了几家店都没买到,最后还是儿子在国外买了些。

妻子也会每日叮嘱他注意防护,老梁说,妻子告诉他:“你一个人被染上,我们全家都要被传染。”如今家里只有他天天出门上班。

他则安慰妻子,宝山区确诊的病例并不在这一片区,小区防控严格,他虽然每日在外,也注意与别人保持距离。

居委会:下班没了点,掌握每位居民动态信息

2月4日上午,阳光正好,在小区中心广场上,大华一村五居委王春兰书记为居民现场登记预约口罩。虽然社区也上线了口罩预约系统,但在王春兰看来,南华苑仍有必要安排现场预约。

上海社区抗疫先进 社区守护者他们是上海抗疫的平凡之光(4)

居委现场登记口罩预约

她解释说,这是20多年的老小区了,最新的一次统计数据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450多人,不少老人可以用微信接听电话,但如何操作预约口罩,就不会了。

工作人员对前来预约口罩的居民说,每天睡前看一下微信消息,号码到了时,准备好2块3毛钱,去药店买口罩,“不要早去,可能排队人多,吃完中饭去,三点前到就行”。

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居委会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还有几位穿着雨衣当防护服,头上顶着浴帽。王春兰告诉记者,居民也担心着他们,就送来了浴帽。

就在摆摊登记时,她还接到居民打来的关心电话。

她说, 居委会原有5名工作人员,还有一名刚刚拉来的外援。为了防控疫情,从年初三开始,全员上岗,下班也没了点。

2月3日晚,王春兰注意到,有人在传小道消息:刚刚从温州回来的一家人发低烧。她很疑惑,这家人已在中午报备了返沪信息,身体健康,正居家隔离。为了核实消息,她马上联系上这家人。电话声中,温州回来的一家三口说说笑笑,一切正常。

发烧传闻从何而起?晚上9点多,她请小区保安调取记录,确认这家人自驾回小区,三人无异常。后来,她找到传消息的居民,得知是对方猜测的想法。王春兰说,不能等着谣言发酵,造成恐慌,要主动调查,不然就控制不住了。

此外,小区还有3户从湖北返回的居民,都已按流程报备,目前身体都无异常,一户居民已被发放解除隔离通知书。

因为担心隔离期间有居民“摒不牢”,出去买小菜,居委会也一一电话告知,可以发来需求清单,由工作人员代买菜。

虽然工作忙碌顾不上家里,但家人仍表示支持。王春兰说,先生是警察,接触的人更多,同是“高危人群”。

“先生在派出所备着一套衣服,随时准备不回家”,她说,公安系统防护做得很到位,先生还会评价她的装备不够好。不过,她摸着手套告诉记者,已经很满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