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说成都历史(品读彭卫锋蒋蓝和他的成都传)(1)

文/彭卫锋

《成都传》,几经蹉跎,千呼万唤终出炉。

成都是中国唯一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放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是罕有的。

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里有一组感性对比:北京是“城”,广州是“市”,上海是“滩”,成都是“府”。

这就是成都了。

什么样的城市才适合我们居住?为什么我们来了成都就不想离开,这就得了解成都这个城市的气质和味道。

在《成都传》中,作者蒋蓝认为,2500多年来,无论成都遭受了怎样的战争洗礼与移民入川,城市的诗意底蕴从未改变。

什么是诗意城市?是不是有不少诗人写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歌就是诗意城市了呢?蒋蓝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具有诗的想象与诗的生活,将生活之诗与纸上之诗彻底交融,就是成都的城市魅力。

诗意的成都,当然适宜居住,值得品味、了解和书写。

我出生在四川自贡荣县一个名叫彭家湾的小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彭家湾的每一条沟,每一道坎,每一种庄稼,每一类植物,每一个人,我基本上是了解的。

成都,这个我已在此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我却几乎是陌生的。

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成都比彭家湾大多少倍,复杂多少倍?

作为生活在成都的一名普通百姓,虽然每天在城市中穿梭,但主要为一日三餐,为立足,为家庭打拼。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人物似乎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真的没有关系吗?

如果你问到彭家湾的曾经,问到庄稼,问到河流,问到彭家湾人,我一个都答不上,你会认同我曾经真的在彭家湾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吗?

历史和现代是共存的。

我们在享有现代成都的同时,也应了解一下成都的历史。

汽车在成都的街道上穿行。“这里就是武担山旧址所在地,那棵树下就是曾经有名的望妃楼。”“这个小区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几十米的老城墙,这在成都已不多见,小区居民大都不知老城墙的来历。”蒋蓝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讲解着。

蒋蓝熟悉成都,如同熟悉自己的手掌。成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种植物,历史中的每一个名人,他都了然于胸。

给一个人立传已非易事,给一个城市立传,那就是难上加难。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仅从这些字眼中,就可见他文章的宽泛性,知识的丰富性、百科性。如果没有这些,没有对成都的了如指掌,怎敢给成都立传?

当然,为一个城市立传,并不是蒋蓝开的先河。《北京传》《南京传》等早已先后问世。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立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的印象中,历史总是与幽深、冰冷有关,与死亡、争斗,与刀光剑影有关,是谜面与谜底的关系。

如何让大多数读者能深入浅出就能读懂历史,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水平。

一座城市,其实并不是孤零零的一座城,也不单单是街道、房屋、公园、绿道、植被和车流这些实体,其主角其实是人,是在这座城市上生生不息的人民。

蒋蓝另辟蹊径,以历史人物为切口,把成都这座城当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书写。

人,有体温,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更有肉。读《成都传》不是要读政治人物,读刀光剑影,而是读人,读人心,读史迹,读风物,读天与地,读诗意成都,读成都自古的性格和味道。

一句话,《成都传》就是一部人与物的命运之书。

在蒋蓝笔下,每一条街道就是一条血管,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副筋骨。成都这座古城一下就鲜活起来,有了温度,有了温情。

温情,就是蒋蓝打开成都历史的方式。

阿来主席这样评价《成都传》:在砖瓦,阡陌、钢铁,植物、山川、田野之间,蒋蓝尽力梳理了成都的肌理,捕捉成都的性情,拾取成都的体温。他像写作人物传记一样,去展示成都的性格。一个作家的文化趣味,决定了他的价值判断和文化倾向。《成都传》是充满了历史温情与在场叙事的文学城市传记,发出了明亮而清晰的“成都声音”。

随意翻开《成都传》,你会赫然发现,原来世界海拔落差最大的中心城市竟然是成都;成都身居内地却是比较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全世界最早人工栽培茶叶、最早拥有茶叶交易市场的地区不是福建而是成都;地方官学的发源地是成都;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地也是成都……我们一直以为四川话就一种话,原来所谓的四川话,主要是四川的官话。四川话其实还包括客家方言的广东话、湘方言的永州腔。

《成都传》带给我们太多的想不到。

我和蒋蓝虽是老乡,但我熟悉他,首先是从他的文字开始的。《豹典》《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锦官城笔记》《黄虎张献忠》《踪迹史》《蜀人记》,一部一部作品读下来,蒋蓝的性格也逐渐在我面前徐徐打开。

有人说,蒋蓝就像一只豹子,有着豹的敏捷,灵活和速度。他本人也基本认同这一说法。

在一次作品分享会上,马平谈到蒋蓝的写作速度时说:“他好像家里存有一个书库,这些文字早已写好,想出版了,取出来便是。”可见蒋蓝出书的速度有多快。

量还需质来做保证。蒋蓝的书,获奖无数,好评如潮。

“蒋蓝除了参加必要的活动和讲课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常写到深夜。”蒋夫人在与我的一次聊天中说。为了保持足够的体力,蒋蓝长期坚持夜跑。

《成都传》近百万字,300多张珍贵照片,书写人物达100个,其中光是重点人物就有50个。考证,取证,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丈量,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行走,面对面的交流,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说到这些,蒋蓝总是一笑而过,很少提及。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了解一笑而过后的付出和艰辛。

蒋蓝曾是篮球运动员,更是武术爱好者,习武多年。“45岁之前,我一个人和四五个成年男子对打没有问题。45岁后,不得行了,因为身体的协调能力差了。”

现实中,蒋蓝不仅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胆识,还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骨柔情。

所以,我认为蒋蓝更像一位侠士,是艺高人胆大,仗剑走天涯。他的文字,也如一把利剑,呼呼呼,刷刷刷,剑气裹着寒光,向着目标,一剑穿心。抽剑时绝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还不见血肉。

因为艺高,人自然胆大。蒋蓝在创作中勇于探索,剑走偏锋,他敢写别人不敢写的事,敢于打破常规,用剑辟出一条创作的新路。《成都传》把城当作一个人来书写,就是蒋蓝剑走偏锋。

做非常创举之事,定成非常创举之功。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给予了《成都传》高度评价:给一个城市写传是很难的,而蒋蓝在资料的使用、内容的取舍、谋篇与布局、故事的讲述、严肃和有趣、知识和可读等方面,却把握得当,张弛有度。《成都传》书写生动活泼,政治人物一笔带过,对人物、史迹、风物却尽情地描述,几乎就是成都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蒋蓝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深入、立体、细腻地剖析了成都这座城的史迹,风物。情思结合,在思想穿透力的前提下,还注入了情感和灵性。

《成都传》不仅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更有超常的文学价值。

翻开《成都传》,在油墨香中会看到成都带着昔日的故事和光环,带着史迹、风物,带着司马相如等历史人物,从历史的光阴里缓缓而来。

书名:《成都传》

作者:蒋蓝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