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句话,来源于1925年12月《沁园春·长沙》。当时的毛润之32岁。比《沁园春·雪》早了11年。当时为什么提出这样大气磅礴的问题?看看他这几年奔波的经历便不难理解。

毛润之1911年就来到长沙求学,飘浮不定。直到1913年才进入一师。真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而且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发起和组织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8号正式成立,成员发展到八十多人。在这里,结交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后来很多人都成了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才。

1918年9月去北大图书馆学习工作 ,组织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6月组织 了湖南学生联合会,7月出版了《湘江评论》,引起了当局的恐慌 。1919年9月,通过湖南学生联合会发动各校学生总罢课,并联络商界和新闻界人士,开展驱张运动。1920年6月,张敬尧在人民的压力和湘军的逼迫下退出湖南,驱张运动取得了胜利,正是在五四期间,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一大,也是1921年回到韶山,将家中的田地全部分给了当地农民,将家人全部接到长沙参加革命。

1921年秋,他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1922年夏,领导了长沙土木工人的罢工运动取得成功。1922年9月初,毛润之领导发动安源工人罢工又取得成功。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内左右派的分化日趋明显,统一战线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趋尖锐。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虽然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但是,如何革命,中国革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说得清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国共两党的争斗越来越激烈,而陈独秀却把革命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国民党。极具前瞻性的毛润之非常担忧,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第 6 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6年 5~9月举办,毛泽东任所长。在离开长沙去广州前,虽然忧心忡忡,但又富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毛润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人生浮沉转眼半生(风流人物14问苍茫大地)(1)

国共合作时期的毛润之

人生浮沉转眼半生(风流人物14问苍茫大地)(2)

一师同学合影

人生浮沉转眼半生(风流人物14问苍茫大地)(3)

孙中山与宋庆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