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厨狮妹 大厨之作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1)

人的胃离心脏的距离只有7厘米,也许因为如此之近,胃接纳的温度,多少都会留在心里。比如提起小时候的庙会,最先想起来的是一块钱一串烫嘴的羊肉串、是就着寒风吃着一嘴蒜味的炸灌肠。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2)

即使今天,厨师妹在任何地方撸串,不自觉地总是让记忆里的羊肉串拔得头筹。当年用手绢包着一块一块零钱,用瘦弱的身体给小厨师妹挡着风,满脸含笑的看着小馋猫吃一脸胡子印儿的奶奶早已不在。庙会上的羊肉串也早就不是“吃一串想两串”的境况,那段美好,浓缩在了陈佩斯的小品里,偶尔浮出来,晒晒光阴的太阳。

直到有一天,厨师妹在一家炭烤羊腿的路边店前采(就是传说中的“微服私访”去试菜),仿佛穿越般的闻到了记忆里的羊肉串的味道。除了串的个头儿大了点之外,竟然基本和记忆里的味道重叠。差那么一两分,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因为帮厨师妹挡风、买给厨师妹吃的那个人早已不在了。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3)

说明来意之后,老板出场了。不是“知道”“执照”傻傻分不清楚的大胡子,而是个利利落落的北京老哥。说起庙会,老哥乐了,说他当年在地坛庙会卖羊肉串可是有正经执照的。有种时间的风轻轻扫过,关于羊肉串的共同默契,打破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4)

庙会上的美味,比厨师妹年长的同事突然说起他人生第一次喝咖啡,就是在地坛庙会。老哥露出了迷之微笑,核对了一下“接头暗号”:1984年,5毛一杯。刚见面几分钟的两人立刻进入久别重逢的感慨模式。老哥说,从小就爱做生意,自己爱吃,就鼓捣餐饮。那年背着家长借了一个不锈钢桶偷偷到庙会卖咖啡。五毛一杯,没想到排队买咖啡的人差点把还是中学生的他挤丢了,大家举着钱找不到老板。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5)

后来家人肯定了他的生意天赋,老哥开始坚定地走在“一定要开一间自己的餐馆”的梦想之路上。庙会上的羊肉串就是起点。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哥早就有了自己的店,店里不仅卖羊肉串还卖芝麻酱糖饼。糖饼的香气时不时幻化成一位带着套袖的大姐在后厨忙活的场景。也有淘气的食客偶尔喊一嗓子:“孩儿他妈妈(请读四声),拿大木盆来”。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6)

老哥叫王玮,是草原上的回族后裔,祖祖辈辈赶羊为生,远了不敢说,清末民国年间北京人民餐桌上的牛羊肉有他们家的功劳。于是选择牛羊肉的本领深深的印在了他的DNA里,他也只会吃最好的牛羊肉。为了更方便的吃,老哥还自己发明了吃烤羊腿专用刀叉。这刀叉每天都对不上数,服务员难免担心这么丢下去,会不会影响生意。老哥倒是挺豁达:“客人喜欢怎么办,没招儿”。挑最好的,坚持最好的,分享最好的,这是王玮的“味中道”。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7)

王玮早就不在庙会出没了,但是每当逢年过节,依旧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他的朋友们都要让他准备节日礼物,说老家儿们,吃过一次,就想两次。因着这样吃食,大家多了勤走动的理由。那就是王玮家族代代相传的独门酱牛肉。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8)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9)

据说因为一条家族里口口相传的规矩,

一头牛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五,

都入不了王玮的法眼。

那么,

一头牛的另外千分之五在哪里呢?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10)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11)

为什么每头牛的牛角不一样(一头牛的千分之五原来是一种标准)(12)

精彩视频 即将上线

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ID:dachuzhiz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