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煮酒君

战神白起之死(战神还是杀神话说白起之死)(1)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将”,被封武安君,担任秦国国尉。在公元前294-257年长达 37 年的军事历程中,先后参与伊阙战役、鄢郢战役、长平战役等 14 次重大军事行动,立下显赫战功。史学家司马迁评价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纵观白起这一生大小战役70余场,且这70几场战役都以胜利而告终。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从一名低级武官荣升为秦国的武安君。这样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传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秦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旷世奇才,最终却被秦王赐死。

关于白起之死,司马迁说: “死而非其罪⋯⋯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班固在《汉书》中也提到: “昔白起为秦将,东破韩、魏,南拔郢都,应侯谮之,赐死杜邮。”林剑鸣先生在《秦史稿》中指出: “白起之死固然与秦昭王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范雎在一旁煽动所致,是统治阶级内部将、相争权所酿成的一幕悲剧。”由此可见,司马迁、班固和林剑鸣先生都认为白起之死应归因于范雎的嫉妒与排挤。

司马迁、班固等人认为白起之死,与范雎的嫉妒、离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死了二十万赵军,从此山东六国再无一国可以单独与秦国相抗衡。此时白起在秦廷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秦昭襄王的宠臣,范雎自然容不下自己屈居白起之下,于是先劝说秦王不要继续让白起进攻邯郸城。白起灭赵国的愿望自此破灭,两人也结下了梁子。随着第二次进攻邯郸的失败,白起拒绝挂帅,范雎趁机诋毁白起。在范雎的诋毁之下,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

功高盖主,不听调令

战神白起之死(战神还是杀神话说白起之死)(2)

当然范雎的诋毁,只不过是白起被赐死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白起之所以被赐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白起的个人威望和君王地位的冲突。古代君王最害怕的就是底下的臣子,名望过大,盖过自己的威望。白起自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没有更高的爵位给他,基本上他已经做到了一个武将的最高位置了。正因为这样,白起在军中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的地位明显受到了挑战。再加上白起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征调拒绝出征邯郸,直接恶狠狠地打了秦昭襄王一记“耳光”,如果不杀白起,以后武将们都敢居功自傲,不听调令。

白起自身性格使然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白起的性格不免残暴、桀骜不驯。正是这样的性格,让白起在第一次邯郸之战撤军后,与范雎交恶,直接得罪了范雎。范雎在历史上可是除了名的锱铢必较,司马迁曾经这样评价过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白起因为自身性格得罪了主要政敌,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桀骜不驯的白起,在秦昭襄王征调他去攻打邯郸的时候,这样对秦昭襄王分析道:现在要想取得胜利已经很难了。其一,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士兵死伤过半,国内空虚。其二,各诸侯国对秦国有意见也不只是一天两天了,他们的救兵马上就要到了,如果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秦国必败。

在秦昭襄王的再三下令下,白起仍不为所动,拒接前往邯郸战场。白起的拒绝出征,恼怒了秦昭襄王,但是此时秦昭襄王还不想杀白起。白起也是自己作死,在秦军邯郸几次战败后对人说 :“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策,现在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十分恼怒,下令免去白起的一切官职。让秦昭襄王决议赐死白起的是邯郸战场的失意,秦昭襄王把怒火撒到了白起身上,加上范雎等人这时候的诋毁“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秦昭王派使者赐剑, 令白起自裁。

值得一提的是白起临终前还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他想着自己对上天也没犯过什么罪过,为何落得如此这个地步。良久之后才说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于是自杀。

白起死后,秦人很惋惜,乡邑地方都祭祀他。东方六国闻讯,皆酌酒相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