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鲁士跟德国。
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人多力量大(在欧洲),工业实力强,组织度高,这一切,成就了普鲁士和德国的强势。
人多力量大是封建时代国力体现,在这个重要指标下,配合强悍的工业实力和容克们拥有的军人情节,荣誉感,共同促成了大国崛起。
可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真实的普鲁士崛起,关键在经济。
切实地说,跟贫富差距,跟发展不均衡有关,而这一切,都藏在普鲁士不同的两个区块上!
(曾经的东西普鲁士)
一个是野蛮落后的东普鲁士,一个是生机勃勃的西普鲁士!在这两个普鲁士融合之后,因为贫富差距的凸显,才有了普鲁士的狂飙突进。
野蛮落后的那个东普鲁士,19世纪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冯塔纳撰写的《勃兰登堡漫游记》中就有体现。
政治上,它分裂而又落后,到处都是林立的庄园。
地形上,它森林遍地,沼泽密布,瘴气横生,寒冷且荒凉。
文化上,它没有艺术,没有雕塑,没有喜剧,没有文学,没有咖啡馆,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有用当地德语精简过的路德新教典籍。
这就是东普鲁士真相,虽然拥有铁路,却依旧落后!
是一个跟欧洲之心维也纳,艺术之都巴黎,雨水颇多的雾都伦敦完全没法比得蛮荒之地。以至于奥地利人在谈到东普鲁士时,惯常的表情就是轻蔑一笑。
(西普鲁士宫殿)
东普鲁士如此,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为主的西普鲁士就是完全不同的区域了!那里有巴洛克式的宫殿,有富丽堂皇的柏林,有遍布乡间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也有优雅的城市,更有让东普鲁士望尘莫及的文学艺术和思想,还有那工业革命时代最关键的生产力。
柏林,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科隆都属于西普鲁士。
他们在普鲁士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还有资源禀赋,都成了大型工业城市,西部无数工业企业的拔地而起,也让普鲁士煤钢产量节节高,后续更是超过了法、奥、俄三国的总和。
切实地说,是西普鲁士奠定了德国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没有西普鲁士,东普鲁士的容克们,估计也玩不转。
经济和军事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此在看德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骑士团后裔)
这就是普鲁士曾经不善战,而且很弱鸡。立国时的普鲁士,确实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却并非一个善战的国家。
军国主义国家的基础,跟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个人情怀和统治稳固需要有关。
普鲁士的立国基础,是遍布与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乡村中的,没有骑士称号的贵族,也就是后来的容克。
这群曾经条顿骑士团的后裔,虽然有着勇武和善战的基因,却组织度不高。
再加上他们依附于农场庄园之上的经济基础,让他们的思想更偏保守,对于新事物认知度和接受度都不高。
这一切,让东普鲁士还有勃兰登堡地区,因为这保守成了有待开发的处女地。
后来在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军国主义改革后,普鲁士容克贵族从原本的土财主,小地主,变得越来越有了贵族范。
(普鲁士军官团)
当士兵王的头衔从勃兰登堡选帝侯变成普鲁士国王之后,普鲁士就多了主权概念。
虽然士兵王一辈子没咋打仗,却因为这改革,让普鲁士王国有了崛起的资本。
这资本就是军国主义。
经历过军国主义改造的普鲁士,在腓特烈大帝时代迎来了第一次爆发。
集合全国力量完成武装的普鲁士,是当时的欧洲异类,用军国主义思想武装的他们,凭借小小的体量供养了一支20万人的精锐部队。
在前几任帝王的培养下,这支部队经过尚武的容克精神加持,还有军事制度的建设,成了一支由少部分精锐带领的大军。
少部分精锐属于军官团成员,大部分军队,则多是农民和无产者。
这状况弄的士兵素质参差不齐,以至于打仗硬碰硬的关键时刻,往往就拉胯了。
若不是腓特烈大帝骁勇善战,带领这样的军队打出了普鲁士的赫赫威名,普鲁士要被欧洲列强看得起,还要很久很久。
一个君王成就一支强军,腓特烈大帝就是这样的人。
(腓特烈大帝)
但是大帝不是随时随地出现的,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虽然顽强,表现却非常差劲。
打到柏林丢失,吐出了被吞并的波兰,面对拿破仑选择称臣,数次反法同盟战争都在打酱油。
这深深的教训,让普鲁士君臣反思了。
是什么让普鲁士军队落后了,挨打了?
一轮反思过后,普鲁士人发现,拿破仑的军队,是一群经过民族主义熏陶的军队,是一支有着先进思想武装的军队。
他们已然从效忠君王的君王战争模式进化到了效忠国家的民族战争模式。
战争是反思的开始也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被拿破仑深切打击之后的普鲁士,痛定思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军事制度改革。
(拿破仑的打压)
强悍的军国主义独裁体制,确实能让小国爆发强大的战斗力,可是在新形势下,却已然跟不上军事和经济发展的进度,只会让保守之风盛行。
这样的制度是否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于是普鲁士君臣决定,进一步践行开明专制,不在遏制思想的传播,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和政治学习。
学习,学习,在学习,以拿破仑为师!
在一轮轮学习后,几年后,普鲁士就收获了莱比锡战争的胜利,也让拿破仑惊呼:他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
这胜利也让普鲁士知道,相较于军事独裁时代的普军,经历过民族主义熏陶的士兵战斗力更强,而且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也能让普鲁士国内的动员力增加。
无穷无尽的国民因为国家这个新的信仰而成了士兵,也让普鲁士找到了强国之道。
(新的信仰)
莱比锡战争胜利后不久,拿破仑战争迎来了终战。普鲁士跟随英国人一路前行,在滑铁卢之战中继续帮英国人打助攻。战后收获也不少,获得了五大国末尾的地位。
自那以后,普鲁士和后续的德国,一直延续这样的强势,用民族国家的精神塑造军队的意志力,用相对欧洲庞大的人口体量,成了欧洲兵力最雄厚的国家。
这人口体量,并非说普鲁士和德国拥有欧洲最多的人口,而是说,普鲁士和德国的动员力更强。
(兵多血厚)
这就跟我本文的主题,贫富差距引发的国家崛起有关联!前文说过,普鲁士东西两个区域经济、文化差距,经济发展完全不同。
东边落后野蛮,经济以农业为主。
西边先进发达,经济以工业为主。
落后的地方穷,发达的地方富,就有了国家发展不均匀的问题。
这跟美国南北战争前的情况也很像,北方是工业经济,南方是种植园奴隶制。
因为保守主义盛行,东部的容克贵族对于自己经济利益基本盘非常维护,不断抵制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拿破仑战争中的厄运,让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松动,再加上君王的锐意进取,也让民主自由和民族主义思想在普鲁士境内广泛传播。
更关键的是,拿破仑战争的胜利,让普鲁士获得了后续崛起的关键之地。
(鲁尔工业区)
这就是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这块战后分割胜利果实时,被奥地利嫌弃都是森林沼泽的地方,却是一个聚宝盆。
因为那里拥有大量的煤矿和钢铁,也让莱茵兰附近的鲁尔工业区成了后来德国工业的心脏。
拥有了聚宝盆,再加上相较于法国的比较优势,让普鲁士有了一跃而起的机会。
这比较优势就是,东普鲁士的不发达。
从今日视角看,普鲁士的工业革命还有后续的城市化建设,比法国更快更彻底。
这更快更彻底的根源,就是法国太富了,而普鲁士,特别是东普鲁士太穷了。
富裕的法国人,一直是欧洲大国,占据着富饶的平原也让法兰西人日子过得很好。
很早就有了喝下午茶的精致生活和小资产阶级的人文情怀!
人活得精致了,情怀多了,再加上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反战思维的萌芽,就让法国人的生育率不断下降。
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对于生儿育女都没多大兴趣,不愿意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个性和舒适生活。
(艺术之都)
反观普鲁士,就完全是另一个调调了!在法国人喝咖啡享受下午茶的时候,普鲁士的农妇们依旧坚定地认为,多子多福才是人间正道。
工业革命的发展,也让曾经受到自然条件制约的林地和沼泽被大片开垦,生产力的提升,让东普鲁士人享受到了自由生娃的快乐,没有住房压力的他们,跟法国人用完全不同的态度,开始了造人运动。
法国人口,在精致生活的追求,中产阶级的觉醒,以及不愿意稀释自己的财富的思维左右下,增长率越来越低。
德国人口,因为大片林地和沼泽的开垦,医疗水平的提高,还有工业的发展,增长率越来越高。
(人口和国运)
两国人口和国运,也开始了此消彼长的势头!到1866年时,普鲁士人口就从1800年的900万变成了1900万,是法国的60%,人数虽然处于弱势,但人口结构却异常好,青壮年比例远高于法国和奥地利。
随着人口结构而来的,还有一个改变普鲁士和德国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教育。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提一件事。
(欧洲革命)
这就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这场因为资产阶级崛起,知识分子萌芽而产生的思想革命,让普鲁士王权下降。
深切明白原有制度不再适合德国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施行君主立宪制度,让帝国出现了民选的议会,也让国民拥有了出版和言论的自由。
更让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的方略成了普鲁士王国心头好(虽没有同意)。
王权的退让,让普鲁士进一步自由化,也让科教文卫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普鲁士进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并且在俾斯麦时代,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
(传承的重要性)
这一切为德国的崛起找到了新的爆发点:人才!识字率不断提高,让德国工业科技一跃千里,普通工人也都人人识字。
这样的工人素质,普鲁士不强大谁强大?
人口不断增加,工业产值节节高,工人素质独步欧洲。
如果说普鲁士还缺啥?
那就是富有远见的舵手了。
于是,俾斯麦来了,统一战争开始了!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有三个关键人物。
第一个当然是俾斯麦,一个深谋远虑的外交家政治家。
第二个就是英明的帝王威廉一世。
还有一个就是军队领袖老毛奇。
这三人,一个任人唯贤,放手让俾斯麦去干,一个致力于军队建设,让俾斯麦有了可以仰仗的武力。
俾斯麦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精明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权谋发挥好就够了。
(俾斯麦)
在国内,俾斯麦成功的在容克贵族和自由资产阶级之间找到平衡点,努力推进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为普鲁士进一步崛起奠定了基础。
对外,俾斯麦深谙国际政治,接连三次王朝战争,用神乎其神的外交手腕,让欧洲主要大国坐看法国的失败,德国的崛起。
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透了英国的算计和法国的心虚。
第一场王朝战争普丹战争,属于俾斯麦的试水之战。
普鲁士虽然潜力无穷,但是并非左右欧洲时局的国家,至于丹麦,则是欧洲小国。
这样的两个国家打仗,关注的人不多。
英国寻思,普鲁士强大了更好,可以更好地遏制法国人。
法国人当时的关注点在意大利,对于这件事也没多大反应,这就让俾斯麦火中取栗完成了胜利。
(战争和铁血)
普丹战争之后没多久,普鲁士发起了日耳曼兄弟内斗,这就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
这场战争,其实是大小德意志方案的正面对决!
一看两个日耳曼邦国内斗,英国存了看热闹心思,他们两个打的难分难解,两败俱伤最好。
至于欧洲其他强国,俄国因为在巴尔干跟奥地利明争暗斗,希望普鲁士赢。
意大利因为没有完成统一,在威尼斯问题上也跟奥地利有矛盾,也希望普鲁士赢。
虽然两国都没下场,但是舆论立场和战队,都是站普鲁士的。
唯一能干涉普鲁士的法国,觉得奥地利实力更强,不认为普鲁士能赢,也没了干涉的心思,反而觉得要是奥地利输了,自己还能火中取栗。
谁曾想,这奥地利太拉胯了,面对普鲁士的进攻三个回合都没顶住就败了。
弄的法国人急眼了,开始不断在外交上咒骂普鲁士,两国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多的骂战,就是不见打起来。
一看这状况,英国人来了,他们鼓动普鲁士说:打啊,打赢了奥地利,再去打法国啊。
为何英国人这么支持法国咧?
答案是普鲁士还没显山露水,当时欧洲第一强国依旧是法国。
(法国)
人口上,法国人口3800万,打完奥地利成为北德意志联邦的普鲁士3000万。
军队上,法国常备军40万,北德意志联邦30万。
差距不大但还是有,这就让习惯于恶心强者的英国人高兴了啊,能恶心法国,英国人就会干。
英国极力鼓动,其他国家也看法国不爽!
比如沙皇俄国,因为不久前的克里米亚战争吃亏太大,对于英法都好感缺失,成了普鲁士的拉拉队,至于欧洲其他国家,要么有心无力,要么反感法国,也都支持普鲁士。
一看这状况,俾斯麦不忍了。
然后老毛奇出手,打的法国人毫无抵抗之力,眼睁睁看着德国人在巴黎用最凡尔赛的方式完成了加冕。
(凡尔赛加冕)
德国就这么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崛起了!
这其中关键到底是什么?
其实不在容克,而在于贫富差距下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忘武力建设。
工业革命的发展,让东普鲁士从贫瘠之地变成了工业沃土,也让无数曾经落后的农民子弟,成了后来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德国人。
更关键的是,这群人数量很多,一茬茬生,还广泛接受了教育。
人口多了,教育素养提高了,工业产能增加了,反馈到国家,就是工业强悍,军事强悍,工人和军人素质高。
德国或许没有巴黎这样的时尚之都,也没有维也纳那样的文化之都。
可工业发展,需要时尚和文艺吗?军事发展,需要时尚和文艺吗?
不需要啊。
于是德国崛起了,同一种另类且快速的方式崛起了。
写到最后突然发现,这德国的崛起跟美国很像,唯一的区别是,德国打硬仗,美国干弱鸡。
过几天再来一篇,有兴趣看的可以讨论下下。[捂脸][捂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