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就像一只被切成两半的黄蜂,不停地吞食着果酱,就连它的腹部被切掉也假装满不在乎。正是对这一事实的察觉,让像《北回归线》这样的书(再过一段时间像这样的书或许将会越来越多)问世。

南北回归线根据什么判断(对人类本质的解读)(1)

《北回归线》是一本关于美国人在巴黎的小说,或许毋宁说是一部自传的集合——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附庸风雅的人,而是那些一无是处、衣衫褴褛的穷光蛋。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描写,但最引人注目的,或许也是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对性接触的描写。这些描写很有趣,不是因为有什么情欲上的吸引力(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它们试图描写出事实。

它们以街头流浪汉的角度对性生活进行描写——但必须承认的是,那些流浪汉都是些非常卑劣的角色。书里面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妓院的常客。他们的行动和对自己行动的描述都带着冷漠和低俗,这在小说里很罕见,但所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大体上这本书甚至可以被称为对人类本质的亵渎。或许你会问,对人类的本质进行亵渎会有什么益处呢?我必须对我上面的评论进行详细的论述。

南北回归线根据什么判断(对人类本质的解读)(2)

宗教信仰分崩离析的一个结果就是对物质生活的庸俗理想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如果死后没有来生,显然要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事会变得更加艰难,而且在某些层面,这些事情令人感到厌恶。当然,在基督教主导的世纪里,悲观的生命观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祈祷书》写道:"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语气似乎是在揭示一件非常明显的事情。

但当你相信坟墓就是你这一生最后的尽头时,承认生命充满了患难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以某个乐观的谎言安慰自己变得更加容易,于是就有了《潘趣》那些插科打诨的幽默,于是就有了巴利和他的风信子,于是就有了威尔斯和他那些挤满了赤身裸体的学校女教师的乌托邦社会。最重要的是,于是就有了过去一百年来大部分小说里怪诞的对性主题的描写。像《北回归线》这么一本坚持描写关于性的事实的书无疑走向了极端,但它的方向是正确的。人不是一只耶胡,但他确实很像耶胡,需要不时地提醒他这一点。你对这一类的书的所有要求就是它能顺利地表达主题,不要忸怩作态——我认为这本书都做到了。

南北回归线根据什么判断(对人类本质的解读)(3)

或许,虽然米勒先生选择了描写丑陋的事情,但他并不能被冠名为悲观主义者。他甚至写了很惠特曼式的几段热情洋溢的章节,赞美生命的过程。他想表达的似乎是,如果你硬起心肠去思考丑陋的事情,你将会发现生命并非更加不值得活下去,而是更加值得活下去。从文学的角度看,他的这本书写得不错,但谈不上特别精彩。

它主题坚定,很少陷入典型的现代文学的窠臼。如果它引起批评家的关注,它一定会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这是很不恰当的。《尤利西斯》不仅质量要高得多,而且创作主旨也很不一样。乔伊斯主要是一位艺术家,而米勒先生则是一个对生活有话想说的目光敏锐但老于世故的男人。我发现他的文章很难加以引用,因为里面到处是无法刊印的文字,但这里有一段例子:

潮汐正在退去,只留下几只染了梅毒的美人鱼被搁浅在泥泞中,圣母院看上去就像一座被旋风肆虐过的射击场。一切正缓缓地溜回下水道里。大约一个小时,四周一片死寂,那些呕吐物就在这个时候被清扫干净。突然间树林开始发出尖叫。从大道的一头到另一头,一首癫狂的歌曲响起。那是宣布职业介绍所关门的信号。希望被一扫而空。是时候把最后满满一泡尿撒掉了。白天就像一个麻风病人悄悄地降临……

这段文字很有韵律感。美国英语没有英国英语那么灵活精致,但或许更加充满活力。

南北回归线根据什么判断(对人类本质的解读)(4)

我不认为《北回归线》是本世纪一部伟大的小说,但我认为它是一本好书,我强烈推荐能够买到这本书的人好好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