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未济

周易全解之八(破译周易第四部分十六种早衰波折社会形势之十六)(1)

[社会形势]未济可以看成是农历一月剥、农历三月否或农历五月姤自然天气的极端异常变化,是农历五月姤社会形势的早衰、复兴、再衰退、再复兴情形。从社会形势上看,未济源于解,继续振兴可以变成农历五月讼,而重新衰退会变为解。未济时期,君王及时觉醒,励精图治,及时修正政策方向,使国家有望回复政治清明。

此时国家君王英明自律,能够审时度势,知人善用,顺应民心,勤勉政务,严明无私,公正执法;上层官吏罔顾时局,鼠目寸光,自私失德,贪婪荒淫,卖官营私,徇私枉法;下层官吏尽职尽责,廉洁公正,公平不阿;工商业主经营艰难,缺乏诚信,唯利是图,罔顾国家;民中才俊品德高尚,诚实努力,是非分明,爱国守法;黎民百姓生活贫困,人心未附。未济时期是姤况(国家全面和平建设的中期取得胜利后)的早衰、复兴、再衰退、再复兴情形,主要任务是整顿上层官吏的作风,恢复国家的政治清明,并设法提振国家经济繁荣社会,恢复民众对政权的信心。

未济①:亨。小狐②汔③济,濡④其尾,无攸利。

[注释]①未济:社会状况代名词。济,过河。未济,尚未成功渡河。概因此时国家重新复兴,胸怀壮志者未能成功或君王政治改革危险尚未度过而得名。此外,从《周易》全书看,此章节对应上半年社会形势的最后一个,含有“未齐”,即全书未完待续的意思。而后面既济对应全年社会形势的最后一个,含有“既齐”,即全书已经完成的意思。②小狐:幼小的狐狸,隐喻相对弱小的胸怀壮志者。③汔:音气qì,庶几、几乎。④濡:沾湿。

[释文]未济时期,君王是亨顺的。胸怀壮志者就象小狐狸将要过河成功,却被逐渐加深的河水打湿了尾巴,无功而返一样,尚未向政权宣战,却发现政权有复兴的迹象,继续革命没有什么利益。

初六①:濡其尾,吝。

[注释] ①初六:第一爻,针对黎民百姓而言。“六”,表示黎民百姓生活贫困,从精神、生活、工作、社会地位、安全、种族繁衍等方面综合评价结果不及格,评分在六分以下。

[释文]初六:黎民百姓就象还未过河就被打湿尾巴的小狐狸一样,对前途畏难而退,是有忧吝的。

[讲解]未济时期,国家有望实现政治清明,进入讼况、姤况时期,重归社会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大概如此,《周易》未济初六“濡其尾,吝”,认为在未济时期,黎民百姓畏难而退,不敢前行,可能会错过良好的发展机会。

九二①:曳②其轮,贞吉。

[注释]①九二:第二爻,针对才智出众的民中才俊而言。“九”,表示民中才俊品德高尚,从精神、生活、工作、社会地位、安全等方面综合评价结果优秀,评分在九分以上。②曳:拖拉、牵引。

[释文]九二:民中才俊象拖曳着车轮艰苦行进一样,事业发展艰难缓慢,克制自己小心谨慎是吉祥的。

[讲解]未济时期,君王开始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复兴迹象。此时民中才俊再去投奔胸怀壮志者已不合时宜,而离君王大规模录用为时尚远。此时民中才俊应克制自己小心谨慎,静观局势变化。

六三①:未济,征凶,利涉大川②。

[注释]①六三:第三爻,针对工商业主而言。“六”,表示工商业主经营艰难,缺乏诚信,唯利是图,罔顾国家,从精神、生活、工作、社会地位、安全等方面综合评价结果不及格,评分在六分以下。②涉大川: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商殷盘庚帝率臣民南渡黄河迁都,借以建立威信,整顿吏治,实施改革,使商殷重新复兴,用“涉大川”比喻君王实施重大举措。

其二是关于周朝起源的典故:周王室的始祖是后稷,原名为弃,尧帝时为“农师”,因发展农业耕种有功,被封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赐号为“后稷”,并取姓氏为“姬”。后稷的第四代子孙公刘时周部落迁移至豳(今陕西)。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狄部落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水、沮水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周部落到此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这时可以用“涉大川”比喻部落迁移避祸,谋求发展壮大。此处《周易》用“涉大川”比喻君王实施重大举措。

[释文]六三:君王政治变革尚未成功,征罚工商业主(加征工商业主赋税)是凶险的,实施重大举措是有利的。

[讲解]未济时期,虽然君王开始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复兴迹象,但政权的反反复复,工商业主长期经营困难,此时工商业主有所怨言、越轨在所难免,君王切不可因此惩罚他们,也不可因为政权财政困难加征他们的赋税,那样只会令市场更加萧条,影响城邑稳定。相反,君王应设法刺激市场发展,甚至可以减免工商业主的赋税,让工商业主感恩戴德稳定城邑市场。大概如此,《周易》未济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认为在未济时期,君王征讨工商业主或加征工商业主赋税是凶险的,实施刺激计划或降低税费等重大措施改善国家经济是有利的。

九四①:贞吉,悔亡②。震③用伐鬼方④,三年,有赏于大国⑤。

[注释]①九四:第四爻,针对小官吏、衙役和军卒等下层官吏而言。“九”,表示下层官吏从政务、管理、执法等方面综合评估结果优秀,评分在九分以上。②悔亡:懊悔沮丧。③震:应当是人名。④鬼方:古代的匈奴。⑤大国:指宗主国,即君王代表的族群。

[释文]九四:下层官吏克制自己小心谨慎是吉祥的,懊悔沮丧。象震随军讨伐鬼方,历经三年艰苦奋战,终于获得大国奖赏一样,下层官吏艰苦努力,耗时费力,取得成功后最终会得到君王的赏识。

[讲解]未济时期,君王开始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复兴迹象,有望实现政治清明,进入讼卦、姤况时期,重归社会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此时下层官吏要克制自己小心谨慎,不可逆国家复兴潮流,不可再象解况时期那样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解而拇,朋至斯孚”)。大概如此,《周易》未济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认为在未济时期,下层官吏克制自己小心谨慎是吉祥的,会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懊悔沮丧,同时提醒君王要珍视下层官吏长期的辛勤努力而取得的成绩,树立榜样以激励下层官吏

六五①: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注释]①六五:第五爻,针对王公大臣、诸侯、士大夫等上层官吏而言。“六”,表示上层官吏罔顾时局,从政务、管理、执法等方面综合评估结果不及格,评分在六分以下。

[释文]六五:上层官吏克制自己小心谨慎是吉祥的,没有什么会后悔的。品德高尚君子散发出的光芒,能在民众中建有孚信,是吉祥的。

[讲解]未济时期,君王整顿上层官吏作风,上层官吏要克制自己小心谨慎,不可顶风抗命。此时上层官吏如果能在民众中有孚信,有助于他们的地位稳固和自身安全。大概如此,《周易》未济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认为在未济时期,上层官吏克制自己小心谨慎是吉祥的,其曾经违抗王命也是形势使然,上层官吏中的君子能在民众中有孚信,有助于地位稳固和自身安全。

上九①:有孚于饮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②。

[注释]①上九:第六爻,针对君王而言。“九”,表示君王能够审时度势,知人善用,从政务、管理、执法等方面综合评估结果优秀,评分在九分以上。②是:这,应该指自己的“首”。

[释文]上九:君王如有孚信,即便饮酒放松,也是没有灾咎的;但如果象渡河被打湿脑袋一样危机严重,君王即便有孚信也可能会失去性命。

[讲解]《周易》未济上九“有孚于饮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大概是提醒君王要在民众中建立孚信,并且要特别留意周边的严重危机,如上层官吏威胁、周边民众积怨等,小心防范,以免壮志未酬身先死,为以前或他人的严重过错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