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强降雨天气频繁影响我国多地。在暴雨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有时碰到一些预报与公众实际感受偏差的时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那么,天气预报怎样才算准?公众应该如何科学理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

24小时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有多少(如何看待天气预报的准确性)(1)

这条短信是记者的手机在7月19日北京遭遇入夏以来最强降雨天气之前收到的,短信中主要记录到:今天白天阴有中到大雨,局地(西部山前及平原地区)暴雨。夜间阴有大雨,局地暴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马学款:报了局地会有大到暴雨的话,也就是说这一带地区,虽然总体的量并不大,但是局部有可能有一些局地的强降水,也提醒大家关注局地强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分布,它是不均匀的,特别是这些强降水,它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4小时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有多少(如何看待天气预报的准确性)(2)

专家称,对于公众看到的某一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气象部门给出的是一个整体的预测,但是降雨强度的大小不会依照行政区划去分布。以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的北京为例,往往西边降雨,东边晴天,或是山区暴雨,而平原地带仅为小到中雨的现象在夏季非常常见。这与华北一带地区地形分布复杂,地面设施与气候特点多样都有很大关系。

马学款:华北的西部是太行山,北部是燕山山脉,东边是渤海和黄海,而且对于华北地区来讲,它一方面不仅受副热带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受温带系统的影响,而且整个东西部的气候特点差异也非常大,东部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海区,西部是比较干燥的地区。

针对如强降雨天气这样受地形、气候特点影响很大的天气现象,专家建议,公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关注气象部门临近半天时间的,小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预报预警,如区县级范围内的预报,这样准确率会相对比较高。

马学款: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它的预报的不确定性会逐渐提高,或预报准确率会逐渐下降。(降雨)强度越强,它的预报难度也会越大。目前我们的预报准确率,24小时比48小时略高,72小时要更低一些。时效每增加一天,准确率会大概下降1-2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天气预报系统实际上就是模拟大气演变,来推断未来即将发生的天气现象。而真实大气运动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人类只能做到无限接近地去模拟出其变化,却无法做到完美。

马学款:因为天气预报,所谓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那预测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的,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

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3%,24小时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已经突破80%。台风路经预报误差为66公里,这些数据与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相比,均处于前列或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