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古称沈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主管国家政务,在今临泉县境置沈子国,亦称沈国,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食邑于沈”。公元前506年,蔡国公孙姓率师灭沈。获沈子嘉归,杀之。后来楚国又灭蔡国,临泉属于楚地,此处设平舆邑(战国属楚,以地势平坦,为车辆的发祥地,改名平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寝县,西部置平舆县。汉改寝县为寖县(王莽改为闰治),同时在西部置鲖阳县,治所在今鲖城集,还置有平舆县(治所不详),均属汝南郡。东汉时,将寖县赐给李通并置固始侯国;封阴庆为鲖阳侯,在今鲖城置鲖阳侯国;永建元年(126年)封刘显为阜阳侯,置阜阳候国;还置有平舆县(治所不详)。三国改置为鲖阳县、固始县属汝南郡。西晋仍置鲖阳县、固始县,属汝阴郡。
姜子牙雕像
东晋将鲖阳县、固始县并入新蔡县,后复立,属新蔡郡。南北朝时,572年,北朝北齐武平三年,废平舆县。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改固始为财州,北齐废财州、鲖阳县,置褒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褒信县置沈州,把原褒信县分为鲖阳县和沈丘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县东南部置高塘县,六年废,入汝阴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鲖阳、沈丘两县并入汝阴县。神龙二年(706年)分汝阴复置沈丘县仍属颍州。
70年代临泉农村
914年,安徽淮北设淮泗道,临泉地方属淮泗道阜阳县。1928年废道存县,临泉仍属阜阳县。
1932年,地方绅士以灾民为名,赴省请愿设制县城,理由是临泉地处豫皖边界,土地辽阔,距阜阳县城较远,鞭长莫及,豫匪群起,为害甚惨。安徽省府同意建县。民国23年(1934年)9月,析阜阳县西乡设立新县,因县城滨临泉河,故名临泉县,县政府驻地在沈丘集,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查区。1935年1月正式成立临泉县,驻地沈丘集,属安徽省第七专员公署。县下设三个区。民国28年(1939年),改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查区。1947年10月临泉解放,县民主政府驻地宋集刘寨,辖11个区;在西部与河南省交界的边隅地区建立泉南县,县民主政府驻地黄岭侉子营,辖11个区;12月在杨桥、胡集、陶庙、砖集和阜阳、太和两县边隅地区建立泉阳县,县民主政府驻地胡集、辖8个区;次年7月,将临泉县城关区所辖西起周楼集,东至油坊庄,北接沈丘、泉阳两县境,南到蒋寨,建立临泉市,市民主政府驻原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即县针织厂),辖5个区。
统归豫皖苏区第四地委、四专署管辖。1949年3月,将临泉、泉南、泉阳县和临泉市撤销恢复旧临泉县界,成立新的临泉县,县政府驻原县城。全县划为15个区、256个(镇)。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1952年起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起临泉县属安徽省阜阳地区。1996年起属安徽省阜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