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门口,一名手拄拐杖的老人在人行道上摔倒,随后,有3名穿着校服的学生前来将老人扶起。视频中,三名学生表示,他们是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老奶奶摔倒的,将起扶起反而被其讹诈。刚开始老人索要50元去买药,结果一路开价涨到10万,说是要住院。幸亏路过的两名大学生帮忙查看监控,才化解了纠纷。

视频显示,三名中学路遇摔倒老人,好心将其扶起。

三名中学生扶老人被讹10万(中学生扶摔倒老人)(1)

扶起来之后,没想到,这位老奶奶却抓住他们不放,说是3名同学碰到她拐杖才摔倒的,要求学生给钱买药。据学生回忆,老人先说买药,然后说给钱。

三名中学生扶老人被讹10万(中学生扶摔倒老人)(2)

图片来源:梨视频

无奈之下,三名学生选择报警,在警察的协调帮助下,调阅了旁边一家超市的监控录像,发现老人和学生们没有接触。

市教育局:学生的行为属于助人为乐学校要鼓励

据报道,对于视频中被搀扶老人要钱的行为,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因为老人有精神问题,事发后,当地派出所民警已上门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解释。这3名学生的行为属于助人为乐,学校要鼓励这种雷锋式的行为。

学生所在学校赖校长表示”全校将举行大会公开表扬这三名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让全校师生向他们学习。

赖校长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经过这件事后不会“因噎废食”。“我们肯定要弘扬正能量,碰到这种事儿,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但还是要做的,肯定要的。”

赖校长说不能因噎废食,但这件事可比吃饭时不小心噎到要可怕的多。

首先我们把这两件事情一同拆解一下:

事件拆解

1、因噎废食:

事件:吃饭

参与人:“我”

可能引发的风险:被噎到

2、扶起老人反被敲诈

事件:助人为乐

参与人:“我”、“老人”

可能引发的风险:被敲诈

进而分析这两件事情的特性

事件特性

1、风险可否预测,可否控制

【吃饭的时候被噎到】这种事情风险的发生通常是有原因的,比如吃的太急了,太快了,太干了……而且这些原因往往出在“我”自己的身上,不涉及其他不可控因素。换言之,“我”作为事件中的唯一当事人对这些原因的发生与否拥有着绝对权力。

再进一步,对于此类事务可能做成的风险,作为唯一当事人的“我”是可以控制,甚至可以完全避免风险的发生的。比如“我”在进食的时候可以选择增加咀嚼次数、增加饮水量、选择柔软易食的食物等方式。

而【扶起老人反被敲诈】这种事情风险的发生原因并不在“我”,我为什么被敲诈?是因为我助人为乐吗?并不是,被敲诈这个风险会不会发生与“我”无关,仅与另一个当事人,也就是“老人”有关,可能是他的一时兴起,也可能是他的蓄谋已久,这件事情的风险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

2、为规避风险,我们能不能放弃整个事件

1)因噎废食:

事件:吃饭

可能引发的风险:被噎到

放弃事件的后果:饿死,生命终结

2)扶起老人反被敲诈

事件:助人为乐

可能引发的风险:被敲诈

放弃事件的后果:好像并没什么后果,非说有选一个的话,心里愧疚?

事件分析

因噎废食,这个成语的直接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怕被噎到就选择不吃饭。当然了,正常人也绝不会因为害怕噎到而绝食,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饿死,自身的终结。

毕竟被噎到最可怕的后果也就是被噎死了,而且几率可比饿死要小太多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了规避一个小风险而选择去承担大风险呢?

而扶起老人反被敲诈这种事情,我们可能会承担的风险是什么?

其实被敲诈这个风险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你一定会被敲诈,而是如果你真的遭到敲诈,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程度的敲诈。

少则几百块,当场交钱;多则几百万,卖房卖车抵债。当然后面这种被我们碰上的概率很低,但只要碰上了,那就是100%!到时候,受影响的可能就不只是你一个人了,甚至可能牵连到你的家人!

而我们选择不去做这件事,也就是不去扶那个摔倒的老人会有什么后果呢?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后果诶。既然如此,被敲诈这个风险我们还要冒吗?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了。

这么一看,好像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坐着这事情诶,可是,和吃饭不一样的是,像是“扶起老人”这样的助人为乐好事拥有一项道德和情感的加分项,我们的道德倾向于鼓励我们去这么做的,我们的情感,会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享受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满足。

这种自我满足来源于人伦与道德,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总是以道德为第一出发点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是必须要拥有生存和安全需求,吃饱穿暖,保证自身安全之后才会去考虑道德和情感这一码子事情的。

三名中学生扶老人被讹10万(中学生扶摔倒老人)(3)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连饭都吃不饱,你还要要求人家讲明白懂礼貌,扶老携幼,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要满足情感需求去扶起老人,那我们就必须冒着破坏我们的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的风险,怎么选,还用问吗?

好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为狠不下心做坏人

故事里的中学生并没有被敲诈成功,很多人也为这三名无辜的孩子舒了一口气,甚至评论“幸好幸好,没有冤枉这几个好孩子”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不被冤枉,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人家明明是做好事的,到头来却被敲诈,却要想方设法地证实自己的无辜,这种事谁能平常心的接受呢。

相比于新闻中,孩子所说的“以后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还是会去主动扶起”,这样的言论,我其实更相信,这三名青少年一定会在心中暗暗发誓:如果以后再在街上遇到摔倒的老人时,是绝对绝对不能再去扶的了。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下次见到我多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主动上前呢?

赖校长说不可因噎废食,我却说不要因为善良把自己搭上。以前,你去扶摔倒的老人,你需要估计自己的小身板能不能把人家扶起来;现在,你去扶,需要估计的是自己会不会被敲诈。

也就是这样,信任感被消费、被打破、被肆意践踏、“你可以善良,但你的善良必须要留有锋芒”,你看,连大家都这么说了,所以我们就更明白了“无事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门前霜”。

如果做好人的代价是被欺负,我们又狠不下心去做个坏人,那就只能去选择做一个不管闲事的人了。

可为什么打定主意的我们却总是去“多干闲事”呢?为什么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还是会伸出援助之手呢?可能,即使理智再清晰,脑子再清明,也抵不过内心的善良吧。

在好人眼里,不要去说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就算是不作为也算是一种“坏”了吧。毕竟好人做不了坏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够“坏”。多少人告诫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可真遇见事的时候还是选择义无反顾的上前帮忙呢?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不遇上,你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怎么选,不到那一刻,你真的不清楚自己会怎么做。”愿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关,即使有时会被下起阴雨,也总会雨住天晴,阴云尽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