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处都在谈论通胀,我想等到周末有时间的时候,再仔细说下这个事,今天先把自己平时所想的理论梳理一下。
解决任何现实都需要可以自洽的理论,在理论统领之下,才可能在框架内形成一致性,然后做进一步的分类,最终从根上解决问题。
马克思的通胀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价格理论作为基础,侧重从货币问题进行微观视角的解读。
马克思认为,不能仅仅把通胀归咎于货币超发,那只是货币的绝对贬值情形,而货币的相对贬值同样可以引起通胀。
如果货币绝对贬值,则通过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来稳定物价;如果是货币相对贬值,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商品的生产效率。
凯恩斯根据有效需求理论,提出需求拉动型的通胀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激发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增加会出现两种效应——就业增加、物价水平上涨,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凯恩斯以经济体是否充分就业来判断有效需求是不足还是过度,进而判断是否导致通胀,可这种视角没有划分出结构。
这种视角只注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却未能关注微观层次的因素,没有进一步展开。
我们从微观层次上来说,失业现象有可能是主动失业,也有可能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不能简单通过增发货币,刺激需求就能够解决问题。
要真正解决失业率问题,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从而改善就业结构和产品类型,这样才行。
在凯恩斯这里,他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均衡影响到所有价格,只改变它们的名义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
相对凯恩斯,哈耶克的理念则更为深刻。
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将人类行为与市场过程理论运用到货币领域,提出微观视角下的通胀理论。
1、货币扩张会破坏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正常变动
在现实经济交往活动中,增发的货币不可能那么听话地进入实体经济,新增的货币总是选择在某个特殊点进入经济,被安排首先购买某种特定的商品,然后才逐步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
货币市场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和支出先被改变,其他商品随之改变。
只要货币变化不停止,货币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就不会结束,在这种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货币看做死物,我们一定要关注使用货币的人。
由于活生生的人存在,增发货币不仅导致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且对资源配置、产出结构都会产生影响,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阻止本应该出现的价格下降。
这样的话,本来应该亏损出局的商业活动,由于增发货币而有了利润,从而使一些劳动力在把本来不该存在的岗位找到工作,使本来应该进行产业转移的资源,无法有效转移。
此外,货币扩张只会导致银行信贷行为增加,银行信贷扩张使资金利率降低到本应该有的水平之下,使总体支出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于储蓄与消费而言,投资活动会增加。
伴随投资活动的增加,人们将更多的货币投资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而不是用于消费,这对有效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通胀发生埋下隐患。
2、通货膨胀的解决应当主要依靠结构调整
哈耶克认为,刺激需求的重点在于纠正前期扭曲的生产结构,不仅需要消费已有过剩产品,更需要生产对应新需求的新产品。
因此,哈耶克更关注货币数量的变动,希望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利率或相对价格的方式,进而影响生产结构以及资本结构的形成。
相对物价水平而言,生产结构是高阶变量,正是由于生产结构的大幅变动,才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
即,物价是结果,结构才是原因。
3、应当关注通胀可能导致的隐性危害
如导致企业更加依赖银行,企业家也更喜欢投资行为,由于纸币与储蓄的大幅贬值,使得许多年轻人今朝有酒今朝醉,选择活在当下,金钱的地位在人类社会中不断扩大等。
以上是我从经典书籍上获得的一点心得,当然,理论一定要用到现实实践活动中,我们才能够搞清楚许多问题。
如美国通胀的严重程度,美国全面衰退何时到来,国内的通胀如何……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股市、大宗、黄金、债券的定价至关重要,周末我会尽量找时间进一步梳理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