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国学道德经全集 国学精粹道德经(1)

字面理解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毂辘),榖当中空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

榖: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

埏:用水和土。埴:细腻的黄粘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门窗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牖:窗户。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价值的东西是它的本身,而使用价值却是它的空间。

1、通俗理解

车轮中心有洞的可以插轴的部分叫做榖,一个榖可以连接三十根辐条,三十根辐条可以连接轮缘,这样榖、辐条、轮缘就可以组成一个车轮了。而车轮真正起作用的是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装车轴,有了车轴和车轮榖的相对转动,才有车子的作用。

用水和黏土充分调和,做成器皿形状,烧成陶器。器皿当中的空间可装东西,正是这个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修房子要设置门、窗,门、窗当中空的地方,才能起到门窗的作用;房子当中的空间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由此可见,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是这个东西的本身,而其使用价值却是这件东西所构成的空间。

2、使用价值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列举的是具体器物的使用价值来自于器物的空间。

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解释老子所提出的“使用价值”的概念。

比方说:汽车是由发动机、车轮和由钢板以及玻璃等组成的车身,其购买价钱只是这台汽车的自身价值,但他的使用价值却来自与汽车的内部空间,载人才是他的第一要务。

再比方说:我们使用的计算机,他由主机、显示屏、键盘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辅助设备组成,购买计算机的价钱,只是这台计算机的硬件价值。但是,此时他还不能用,真正他的使用价值来自于主机内部的存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装有多少可供使用的软件。

由此看来,无论自身价值有多么高,没有足够的使用空间,使用价值也无法体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没用的东西,不管他的价钱有多高,他最多是个“聋子的耳朵”一个“摆设”而已。

3、社会价值

老子在本章给我们提出“使用价值”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实在是太大了。

一个人,不管他出身何等的显贵,也不管他天资是何等的聪颖,如果他不努力学习、积极实践,脑海里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他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累赘。从古到今那些“纨绔子弟”败家祸国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后主刘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便是当了俘虏还没有忘了享乐,以至落下“乐不思蜀”的千古骂名。

反之,一个人,不管他出身何等的卑贱,生活是何等的艰辛,如果他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百折不挠的去实践,他的脑海里会装满知识和经验,他照样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的。从古到今“寒门出孝子”的事例也实在是太多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代的朱买臣,《三字经》有“如负薪。”说的就是朱买臣卖薪读书的故事。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穷,喜欢读书,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 朱买臣不能挽留她,只好任凭她离去。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

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正赶上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县府官员都来迎送,车辆有一百多乘。到了吴界,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

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一一召见老朋友,给他们喝的和食物;每个曾经有恩于他的人,都报答了他们。

我们可以把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引申理解为:那些有着崇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崇高地位就是他们的社会价值,而这些价值都体现在这个人的本身上,而真正使他们产生社会价值的,不是他这个人的肉体,而是他脑子里装的知识和经验、是他的道德操守。因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才干,才干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实践,游刃有余的实践就可以使才干得到升华,道德操守就是这样炼成的。

4、留足空间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列举的是具体器物的使用价值来自于器物的空间,其深刻内涵可以延伸为“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

善架车的驾驶员,能够确保终生平安,驾驶技术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给对方留有足够的空间,才是确保自己安全的关键。这个哲理非常重要,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这种要求可能永远都做不到。马上能够做到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

“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早已存在,而且还根深蒂固。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曾写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陶铸同志的诗句:“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中国人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居安思危”、“善有善报”、“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广积善缘”等等,这些都是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的哲学思想。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这里的“立人”和“达人”就是为“立己”和“达己”留足的空间。

5、山不转水转

中国人常说:“山不转水转”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事事圆满,总有不妥的地方,不可能人人满意,因此,凡事不要把事情做绝,要给别人留有充足的余地,同时还要给自己留有充足的余地。中国人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退一步海阔天空”,“风水轮流转”,“善人人欺,天不欺”……等等,都包含有“山不转水转”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在里面。因此,中国人不喜欢“痛打落水狗”,“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欺人太甚”……等等把事情做绝、把退路堵死的行为。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多年以后,淮阴城的某条街上“哒哒哒”地驰来几辆豪华的马车,其中一辆车子里坐着一位大将军,他就是韩信,现在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楚王。此时,他的眼前突然一亮,那个曾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忽然在马车前路过。“停下!”韩信命令车夫。马车停下后,韩信从车里走了下来,来到那个屠夫的面前。屠夫见那位将军走近,仔细一看。吃惊不小:真是“山不转水转”啊!那不是几年前从他裤裆里钻过去的韩信吗?听说,他曾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大将军,身经百战,立过赫赫战功,后被封为齐王,现在虽说刘邦不再重用他,可还是个楚王,在淮阴这地方自然有主宰一切的权力。眼看今天要大祸临头,不由得脸色变得惨白。韩信看了那人一会,却笑笑说:“你是个很勇敢的人,我封你当巡城捕盗的武官吧。”那个屠夫愣了半天,直到有人给他送来了官服,他才醒过神来。

后来,有人问韩信,为什么反而要赏那个让他受辱的屠夫呢?韩信解释道:“几年前,那屠夫侮辱我,我开始时真想拔剑杀死他!但杀人要偿命,我满腹的文韬武略便不能施展,日后更谈不上当大将军、封王。忍受一下暂时的胯下之辱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现在为什么要封他为官,这是为了让天下人看见,对如此侮辱过我的人都这样宽大为怀,既往不咎,那些过去与我有矛盾的人就会放下心来,从而减少同我的摩擦。”大家都认为韩信确实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范。

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山不转水转辩证法:得意时勿忘形,须知“物极必反”;失意时勿沮丧,须知“否极泰来”;“勿忘形”和“勿沮丧”都是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不要忘了中国人的老话“山不转水转”、“风水轮流转”。

6、和哲学

中国人的“和为贵”的哲学思想,最反感的是把事情做“绝”,绝就代表没有退路,会导致“物极必反”。因此,“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就是“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中国人不喜欢“最好”,也不喜欢“最糟”。“好”到极限的时候会“物极必反”;“糟”到极限时会出现“否极泰来”。因此,中国文化非常忌讳“极端”。

西方文化中没有“和”的概念,所以,他们是一种“极端”文化。要么“好”,要么“坏”;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今年“萨达姆”有用就支持,明年“萨达姆”没用了就把他“绞死”;前脚对全世界宣布“要和平”,后脚就在别人家门口“舞大刀”。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往往为了一个“极端好”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又往往因为遭到“极端坏”的“报应”而痛心疾首。他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又“走过头”了,他们永远也找不到“和”的平衡点,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一种“绝文化”。

退避三舍

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

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

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点评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换言之,就是晋军的胜数不多,“游刃”的空间很小。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运用“骄兵之计”,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姬姓,王氏,名翦(jiǎn )。 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频阳源于本地频阳河(今天的富平顺阳河))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王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最早记载王翦的战役是发生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当时,王翦率军攻打赵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无法得胜,情况很不乐观。于是秦军用反间计,使赵王杀了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前235),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政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取了太子丹的首级。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楚,大败楚兵。然后王贲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

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

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

在灭楚后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而此时,王翦之子王贲,他与李信也攻取了辽东,俘虏燕王喜,燕亡。又攻代,俘虏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齐亡后,秦统一了中国。这当中除了韩之外其他六国全是他们父子俩搞定的。这样的功劳在中国历史的千百年中也属难得的。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点评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本章老子阐述的是“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所以,我们并不是为了讴歌王翦的军功才选用本案例的,而是更侧重于宣扬王翦“留足退路”的人生哲学。

王翦给人的映象是一员智将,在伐楚之时,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的疑心,并成为一个典故,“王翦请田”由此而来。王翦请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留足空间的代名词。从王剪率六十万秦军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师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过怀疑。实属难得。王翦的安逸终老与白起的不得善终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翦虽然足智多谋,但不能助秦建德。为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安定,对秦始皇的暴政装聋作哑,是王翦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太史公曾说王翦虽被秦王尊为师,但是不能辅佐秦的统治者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的统治。他辛辛苦苦帮秦打回来的江山仅历二世就烟消云散,这和秦的暴虐是分不开的,王翦被尊为帝师,可以说没有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他死后不久,农民起义的烈火就燃遍大江南北。而最后其孙王离兵败被杀,也和王翦的过错的是不能分隔的。王翦也只能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留芳后世,而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