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遇到孤独感后的处理途径,分享这条心路历程。首先,是为自己以后再遇迷茫时能够加固和咀嚼,还原当时的情境,捕捉这种心理能量的来源。其次,是和在孤独中前行的你共勉,用我微弱的力量告诉你,你其实并不孤单。
镜像投射
我是一个比较独的人。由于工作的变化,我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和一帮我并不熟悉的人一起工作。这不是一个会让我久留的地方,所以在工作中,除了和同事有必要的工作沟通以外,不喜欢和人做更多的情感交流。自然而然和周边的环境显得各个不入,没有想过融入,就不想去和人更多交流,自然无法为周边的人提供情绪价值。在日常沟通中也以工作内容为主,基本是封闭式的交流。感觉自己让人很乏味。我和大家的相处是很客气的,也正因为这份客气,让人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和他们之间的打打闹闹、畅所欲言的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大家很尊重我,但是这样的疏离感仍让我觉得很孤独。这种孤独感让我很不自信,有种内在世界坍塌的感觉。
我下意识地感到我的性格有缺陷,这可能是我的心理问题,就反复寻找答案。去找各类视频和书籍解读自己,给自己做各种心理建设。
但是读完我就更困惑了,这些教授的内容都是说如何去和人产生连接,如何与人相处。而我本身是不想和人产生连接,想断开这种连接,只是想单纯地让自己接受自己地状态。我只想在不影响自我评价的同时,找到我自己,并找到和自己相处的意义和理由。这把我弄得一时间很迷茫。
自我建设直到我遇见了《李好帅的黄金屋》中加缪的作品《异乡人》,通篇没有任何说教和方法,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晦涩的语言,只是淡淡地讲述了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的境遇而已,尽管他误杀了别人但描述仍然平静。这让我看到,原来人可以这样单独而强大地活着。这也让我在加缪的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就是如此坦然的告诉你,我生而不完美,也不愿意迎合这个世界,可能和人们认同的普世观念相悖或者还有着一些冲突。但是我依然可以存在,我们谁都没有资格用世俗的标准来评判我。“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之后又听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的解读,这让我肃然起敬,其中的三句话唤醒了自己期待的样子:“坚定的孤独没有倾诉没有反抗或挣扎”,“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不想被虚假同情打扰的晚年”这让我内心生气一种力量感来。这不正是我在苦苦寻觅的孤独的力量所在吗?
然后又去听武志红的心理分析,和樊登读书的系列书《幸福的陷阱》、《感受爱》感觉好像每个问题都好像都直指向我的内心。从中学习到了两种方法,持续了一周,渐渐开始有所起色。
方法1:冥想 10分钟正念练习
方法2:每天早中晚三次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是什么感觉?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一周后有了起色,我觉得自己不再自卑,觉得自己在冥想中逐渐找寻到了自己的存在。让自己从孤独感走到了平静与自在的感觉。让我从不被爱的自卑中认知到幸福不是必需品,不能得到幸福是正常的,而能够得到幸福才是幸运。由此我不再羡慕别人,也不觉得自己可怜了。
情绪反复但是今天在起床前莫名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包围,觉得自己的内心找不到任何支撑。没有信任的爱人,没有觉得有成就感的事情,一种茫然错失的感觉似乎把我推进了无尽的黑暗,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我觉得自己好可怜。
深度思考凉意的袭来让我再次思考,好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标准是谁定义的?改变了自己就能融入圈子?我要融进去干什么?只是让自己能得到片刻的欢愉?我真的那么怕孤独吗?我到底恐惧孤独什么?热闹是人云亦云,还是真正的强大?恐惧会让我坍缩还是强大?在别人的鲜花和掌声中找自信,这种自信是真正的自信,还是迎合了别人的需求?连接人群中的关系,是对自己怎样的一种必要?我可能始终无法摆脱这样的一种想法:我不想麻烦别人,也希望别人不要来打扰我。
悦纳自己这让我想到即便没有热闹的圈子,这和我的生存之间没有必然的允许关系。我需要找到的是让自己有动力持续想去干的事情。找到和自己精神往来的天地。如果格格不入是我的宿命,只要我能和自己和谐、坦然相处就行。比起迎合别人,而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哪个更好?我就为自己的孤独而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只要我没有伤害别人,我不做恶,那我又有什么理由自卑?又凭什么愧疚?我的不同只是你还不懂。
涅槃重生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不评价自己,不批评自己,只是单纯的内观,回到自己的内心。不勉强自己去妥协环境,而是全面地去接纳自己的缺陷和不。一切就为让自己自在,让自己不再纠结、拧巴。让自己的不完美坦然地呈现,这样的姿态远好于刻意的讨好和迎合。反而让别人能接受你这样的不同的存在。即便一开始别人还是不习惯,但是通过时间的磨合别人会渐渐接受那个有点不同有点缺陷但活生生的自己。
最后,如果你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希望你在评论区留言,给更多和我们一样孤独的灵魂彼此助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