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六:杜牧

杜牧

千古风流人物 杜牧(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六)(1)

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千古风流人物 杜牧(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六)(2)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成就功名,步入仕途,是从洛阳开始的。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26岁的杜牧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唐代的进士考试,正常情况下是在京都长安举行的,但如果长安缺粮或是遇到别的特殊情况,朝廷就会把中央政府迁到洛阳办公,在洛阳举行进士考试。唐代的进士考试有所谓的“行卷”的风气,就是在应试之前,应试者须将自己的诗文投献给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希望达官贵人提携推荐自己。而杜牧就把自己得意的名作《阿房宫赋》投献给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吴武陵。吴武陵见杜牧举止有度,相貌清雅,先就有了几分好感;再看了《阿房宫赋》,不由得拍案赞叹,大喜过望:“‘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之扰扰,梳晓鬟也……’写得好!写得好!真乃神来之笔!小杜你才气非凡,我一定保你皇榜高中!” 当时,在洛阳主持进士考试的是吏部侍郎崔郾。吴武陵揣着《阿房宫赋》去找崔郾。两人寒暄完毕,吴武陵说:“不久前,我偶然发现了一篇好文章——《阿房宫赋》。依我之见,此文的作者杜牧决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是王佐之才!”说着,他从袖中抽出《阿房宫赋》,扬眉拈须地诵读起来。崔郾一听,果然是篇好文章,也不禁拍手叫绝。 吴武陵趁热打铁,将《阿房宫赋》交给崔郾,请他取杜牧为状元。不料崔郾面露难色,说:“状元已有了。”原来,有人比杜牧先走了后门。吴武陵只得降低要求,请求将杜牧取为第二名或第三名。想不到,这两个名次也早就内定了,就连第四名也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吴武陵暗暗替杜牧鸣不平,愤然对崔郾说:“如果杜牧取不上第五名,请把《阿房宫赋》还给我!”崔郾赶紧赔笑脸,答应取杜牧为第五名。

千古风流人物 杜牧(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六)(3)

杜牧在东都洛阳应进士考试登第之后,虽然未名列榜首,不过对于这个名次,杜牧自己倒还满意。皇榜发布之后,他给长安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可见,他的心情很舒畅,很得意。

可是,风流才子往往桀骜不驯,往往不入“正人君子”的法眼,杜牧也不例外,因此他在洛阳成就功名后,一度怀才不遇。

杜牧是个风流才子。“风流才子”不是人人当得起的,行事风流而不通诗文者,只能说是风流草包;满腹诗书却不解风情者,只能说是木讷书生。而杜牧,既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柔情,又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那才是真才子、真风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牧的风流,是被那个时代逼出来的。

杜牧有一首名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据说此诗一出,不少文人就欢呼起来。可是洛阳人却不买账,把杜牧列入“不受欢迎者”名单,拒绝他到家中做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杜牧实在是太风流了——说得不好听点儿,那就是太好色了!他们怕杜牧相中了自己美貌的姬妾,闹出是非来。话说有个叫李愿的官员,退休后在洛阳闲居,经常在家中举办酒会,遍邀城中名流,但每次都不给杜牧发请帖。当时,杜牧身为监察御史,在洛阳任职,听说李愿家的酒会很热闹,有许多美女助兴,很是向往,就托人对李愿说,希望被邀请赴宴。李愿不得已,只得给杜牧送了请帖。 席间,杜牧瞪着双眼,看着美女们轻歌曼舞,忽问李愿道:“听说府上有个叫紫云的歌伎,是哪一个﹖”李愿就指点给他看。杜牧又瞪眼看了紫云半天,说:“果真名不虚传,送给我吧!”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李愿很是尴尬,杜牧却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即兴吟出一首诗: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你也许会说,一个读书人,又是朝廷命官,举止如此轻狂,太过分了吧!其实,杜牧也有稳重的一面。在他风流倜傥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杜牧从洛阳回到长安,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又通过了。杜牧很高兴,心想,这下子可以光宗耀祖了,全长安人估计都知道俺杜牧的大名了!然而朝廷并没有重用杜牧。金榜题名的杜牧,做了一名弘文馆校书郎。这个官职品位低微,事务却很繁杂,杜牧勉强做了半年就撑不下去了。杜牧有心为国家做点儿事,于是积极上书,针砭时弊。可朝廷听不到他的呼声,杜牧忧心满腹:当年玄宗皇帝贪恋杨贵妃美色,引发“安史之乱”,差点导致国家覆亡,难道统治者还不吸取教训,还想重蹈覆辙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写了这首《过华清宫绝句》,希望以此警醒朝廷,但根本无人搭理他,反倒是与牛僧孺不和的李德裕宰相,记起杜牧曾为自己的死对头服务,心中不爽,对他百般打压。

杜牧在长安呆不下去了,于是假托生病,就任监察御史,又回到了洛阳。监察御史是个闲散的官职,杜牧闲来无事,出入权宦之家,间或参观参观风景名胜,饮酒赋诗,倒也逍遥自在。 一日,在洛阳城东的一家酒店,杜牧遇见了一个熟人——张好好。张好好本是沈传师幕府中的歌伎,美貌多姿。杜牧看到她时,她却流落街头,靠卖酒糊口。杜牧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不已,就写下《张好好诗》,劝慰故人,宽慰自己。

这之后,杜牧似乎看破了红尘,又恢复了其风流“本性”。杜牧在洛阳期间,游山玩水,洛阳作为帝都,宫阙巍峨,人文荟萃,洛水上的天津桥、连昌宫旧址、女几山,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洛阳城东北有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杜牧曾专程前去参观,面对残垣断壁,荒草杂树,杜牧不禁感叹人世沧桑,繁华事散,写出了《金谷园》,哀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言语间甚是悲凉,成为七言绝句中的绝唱。

千古风流人物 杜牧(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七十六)(4)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杜牧逝世,享年5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