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美食攻略(平民世界的桃花源)(1)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最近,美国Netflix公司出了一个亚洲美食系列纪录片:《街头美食》。周五了,我们说点轻松的,聊聊美食。

两年前米其林推出年度餐厅指南时,人们惊喜地发现新加坡牛车水的一家街头小店,了凡香港油鸡饭面榜上有名。只要花2.5元新币(12RMB),便能享受一顿米其林餐。街头小店,总以亲民为底色,在《街头美食》中也是如此。印尼日惹沙蒂南老人的市场点心,有别于新式点心,它一直保留着大地的颜色,始终是妈妈的味道;日本大阪的东洋居酒屋里,筑元丰次老先生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他有时甚至会在摊子上做几个引体向上,逗逗往来的食客。这样的街头美食,让人找到记忆,也感到放松。

武陵源美食攻略(平民世界的桃花源)(2)

沙蒂南奶奶,稳坐“市场点心”第一把交椅

街头美食,是城市烟火气的源头,是真正流动的盛宴。比如,这部纪录片透露,越南胡志明市,1000万人中竟有100万街头摊贩,他们互为衣食父母,组成市容杂乱但文化多元的城市生态。这让我想起前两年一次去胡志明市的经历。刚下飞机,饥肠辘辘,穿过清晨薄雾走进一家街边河粉店。大概十平米的铺面,门口几张小矮桌,桌上照例是些薄荷叶与香茅、豆芽、辣椒等自取配菜。眼见河粉上桌时牛肉还是半生,等放完配菜,肉已烫熟。风卷残云下肚后,才来得及叹一句“真是好吃”。但是,之后几天几度寻找,却怎么都找不到这家店了。问街边其他人家,都说不清去哪了。小店不翼而飞,这趟旅程平添一恨。

经历当然不是杜撰的,但写着写着却发现:面对美食,我们不自觉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就像韩国《街头美食斗士》节目主持人在成都探秘,那种尝鲜的夸张与窒息,彷如初来人间。大概,正是配以一种探访桃花源的心境,吃前多了几分期待,事后多了几分流连。

武陵源美食攻略(平民世界的桃花源)(3)

《街头美食斗士》截图

街头美食的奥妙,正在一个“寻”字。正因为妙在搜罗,陈晓卿要“寻味顺德”,要找到“风味原产地”,B站纪录片《人生一串》,也总在寻找隐匿小店。大酒店里的食物,大概像是家禽家畜,几经改良美则美矣,但温顺乖巧有余野性不足。街头美食就不同,它们动如脱兔,也如渡河的角马,横冲直撞不按套路出牌。一些有创意的街头厨师,总能乘兴而来配些秘制调料,或心血来潮做些不靠谱的混搭。街头偶遇加上味觉上的高度不确定性,构成了街头美食的独特魅力。

街头美食的奥妙,还在一个“人”字。食物再美也是平面,能带来悠长的回味的,还是背后的故事。不用说寿司之神、天妇罗之神、鳗鱼之神了,你如果常去家边小店光顾,也一定能说几句老板的“传奇”。这是享受街头美食必不可少的佐料。当代美食纪录片的一个妙处,正在于善于发现平民英雄。就像那位泰国曼谷街头做蛋包蟹的老阿姨,她是裁缝铺失火了一无所有后才来开海鲜店的,现如今,每天都在火炉边煎炸烹炒。对于食物的真诚与苛刻,那一招一式,绝不输给五星级酒店大厨。

武陵源美食攻略(平民世界的桃花源)(4)

食物本质上都平民的,是天苍苍野茫茫之下的万物生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的“设酒杀鸡作食”与“怡然自乐”。然而,一旦成为“文化”,食物也会被推上神坛,官府菜与宫廷菜相继诞生,饮食叙事会带上贵族化与文人化倾向。你看,袁枚《随园食单》只有食不厌精的做法,民国美食作家所写,大多是名流饭局,是玉盘珍馐。而当代美食叙事,成功切换了视角,越来越注重还原食物的平民传统。不论是舌尖系列,还是《街头美食》系列,在抓住美食线索之外,都生动展现了小人物延绵起伏的心灵线索,总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于情感的缝隙,剖开酸甜苦辣之外的人生活法,讲出平凡人的五味。即便没有复杂技法、炫目配料,依然让人“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让当代美食叙事有了更宽广的视野与更高的品格。

当然,在一些美食家眼中,街头美食也像桃花源,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色彩。“有私心”的美食家,往往藏着几个不愿公之于众的私房小餐厅。之所以不愿吐露,是因为一旦写进文章、放进镜头,小店成了网红,食客趋之若鹜,老饕们就要失去根据地了。这是真理,但也是美食家们标榜自己独特品味的戏语,因为,真正的街头美食总是最公平的属于每个人,是不记名的,它们是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这正是:街头千般滋味,心有万家忧乐。

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何鼎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