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碰到一些令我们感到不适的人和事,在职场中更是如此。俗话说:“职场如战场。”在职场时,如果你拥有一颗“玻璃心”,那么,将很难在职场的大浪中屹立不倒。
某高校毕业的小美,虽然才毕业了快两年了,但是她却换了不下七八次工作,而每次让她辞职的理由,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事。
有一次,是她不小心听到了老板对她的评价:“小美啊,看上去有些呆呆的……”而没等老板说完,她便感到伤心地离开了,此后,她也一直耿耿于怀。
还有一次,老板的心情不太好,正气头上。此时,小美被叫去了办公室拿文件。还在情绪中的老板,由于压力过大,不小心把文件摔在了地上。敏感的小美却以为是老板因为对她有所不满,心中感到十分委屈,后面便直接离职了……
之后的几份工作亦是如此。一来二去,小美接连换了好几份工作。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小美有些玻璃心,会因老板对自己的一点点甚至不算负面的评价,情绪就跌入谷底。同时想法也比较消极单一,执意地把老板的行为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玻璃心原本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心理素质差,心灵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经不起批评或指责。“玻璃心”的人往往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 内心敏感、消极
玻璃心并不是完全源于外界,也与自身性格、气质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亚伦说:“高敏感人群对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变化都有所反应,并喜欢深入思考。”
也就是说,内心敏感的人会非常敏锐地觉察到周围的变化并加以反应,而如果此反应是消极的,并不是积极乐观向上的,那么他们将很容易陷入悲伤的情绪之中,于是就成了玻璃心。
在职场中,他们可能会将同时随口的一句话过度引申成攻击自己的话,将领导的批评理解成针对自己,在别人批评自己之前先进行自我批评,并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
- 情绪反应波动大且持久
玻璃心的的人情绪来得很快并且容易受到他人与环境的影响。刺激或者变化一旦发生,他们会立即产生情绪,可能前一秒还非常开心,下一秒便极度悲伤,陷入负面情绪且久久不能平静。
在职场中,他们很可能因为某一句话而当场翻脸或者落泪。
- 缺乏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心困难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家杜拉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一件事的自信心有多大。
拥有玻璃心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打击,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早期接受了大量的拒绝,导致在很多方面他们已经坚信了自己是无能的,潜意识里固执地认为他们不能做到对事情的掌控。
而且,一两次的成功也不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会把种种原因都归结于外部,如运气和巧合。
在职场当中,他们一般不会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个项目,所以一般也不会主动提出去负责项目,因此在职场上晋升可能并不会很快。相比较内心强大的职场人,越是玻璃心的人,在职场上的道路也会愈加艰难。
而与玻璃心相对的,是钝感力(insensibility)。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著名作家边淳渡一提出的,与敏感相对的,但并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相比玻璃心的人而言,具有钝感力的人更易在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职场中生存,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环境的和谐相处。
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如何提升钝感力呢?
1、不必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的身上。一个项目的好坏,并不是由某个人就能决定的。对于自己的一些失误,如果当时其他人也没有发现问题,那么他们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我们需要追求完美,但是这并不会代表我们永远不会犯错。项目成员之间也应该互相监督、积极沟通,如此,其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2、正确对待同事与上级的批评,就事论事。我们不必过度解读别人的话语,将他人的批评上升到能力、品行层面,从而否定自己。
我们要敢于接受批评,直面自己并且借此机会认识自我。如果他人愿意对我们提出批评,那就代表他们认为我们有发展的潜力,不是吗?
3、保持正念。“正念”一词最早源于佛教,后来发展成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正念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但是对这一切又不作任何的判断、分析与反应,只是单纯地对其进行觉察与注意。
面对他人的批评,我们可以尝试着不对其做出情绪反应,而是认真听取,就好比我们在学习、上课一样;或者说,就像看待吃饭睡觉一样,既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但又是人之常情。
如果对方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很差劲,但是又不对我们进行到一些实质性的伤害,而我们也不是那种能言善辩、能与之对喷的那种人,我们也可尝试保持正念,不对其做出评判与反应。
这样,我们的情绪也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波动。
而且有时候,当对方察觉到我们的脆弱反应之后,是很可能会强化他的行为的,如果我们没有情绪反应,静静地听或者淡然地做好属于我们的分内之事时,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反应,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减少这样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也可理解为“消退”。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