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与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多种因素如肺微动脉持续收缩、增生肥厚、纤维化等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常呈现为一种进展性病程,若不及时控制和治疗,可导致患者右心衰竭,最终死亡。

肺动脉高压室间隔缺损血流方向(时常疲乏无力你需要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识别)(1)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尼斯会议根据病因将肺动脉高压分为5类,其中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AH)属于第一大类PH。包括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MCTD)等多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合并PAH。

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美国肺动脉高压注册队列(REVEAL, the Registry to Evaluate Early and Long-term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Disease Management),其中纳入2967例经右心导管确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CTD-PAH占PAH整体人群的25%左右]。REVEAL研究将CTD-PAH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SSc-PAH占主要部分。但在亚洲的地区,多项研究显示CTD-PAH的主要构成与西方有所不同。2014年,中国一项研究显示SLE和pSS才是CTD-PAH的罪魁祸首,分别占了49%和16%的比例。因而在中国,SLE-PAH和pSS-PAH为亟需进一步提高诊疗的PAH病种。

REVEAL研究结果表明:CTD-PAH预后是明显差于其它类型的PAH(仅优于门脉高压型PAH),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57.1%及43.7%,可见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后患者明显预后不良。

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既往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没有常规筛查PAH的患者来说,75%的患者在确诊PAH时WHO心功能已处在III-IV级;而那些常规筛查PAH的患者人群,诊断时仅有39%的患者心功能处于III-IV级。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常规筛查诊断的PAH患者,其远期的生存率也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与对照比是 73% vs. 25%;8年生存率 64% vs. 17%)

因此,在高危CTD患者筛查以早期发现诊断PAH就显得非常重要。

肺动脉高压室间隔缺损血流方向(时常疲乏无力你需要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识别)(2)

1.系统性硬化症:

是一类以血管异常及皮肤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病,约8-12%的SSc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因此SSc患者被公认为是PAH的高危人群。

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的SSc患者均应进行PAH的筛查,即心脏彩超。在无法实现全员筛查的情况下,一旦SSc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心电轴右偏、NT-proBNP及尿酸水平高、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增大,就要收集心脏超声的相关指数(右心房面积、三尖瓣返流速度评分),高危患者建议行右心导管确诊。这种DETECT评估方法阳性预测值达到68.6%,而阴性预测值达到100%,是目前临床推荐的有效筛查评估工具。

2.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异质性极强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在亚洲人群中,SLE是CTD-PAH患者最常见的潜在疾病。SLE患者并发PAH的比例约为 4.5%-14%,不同研究差别较大。。

● 一项基于我国多中心SLE-PAH的队列研究显示,浆膜炎、抗RNP抗体阳性、DLCO小于预计值的70%为SLE患者罹患PAH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有上述表现的SLE患者应在随访过程中注意PAH的筛查;

● 另有研究认为SLE活动性评分(SLEDAI)可能为SLE患者的保护因素,即SLEDAI评分越高,狼疮活动越明显的患者,其同时罹患PAH的风险反而较低。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是亚洲CTD-PAH人群中第二常见的病因。在临床上,大部分pSS患者病情较轻,甚至有部分不需要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但当pSS患者出现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或间质性肺病,其生存率就会明显下降。目前国际上关于pSS-PAH的研究数据不足,缺乏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证据。

我国近几年也成立了自己的多中心pSS-PAH队列研究,目前相关数据正在整理中。根据其它CTD疾病的诊疗经验,临床上具有典型雷诺现象、抗RNP抗体阳性及抗磷脂抗体阳性的pSS患者,应注重PAH方面的相关筛查

双重达标治疗

不同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CTD-PAH是一种有明确病因的肺动脉高压,因此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原发病CTD的对因治疗和针对肺动脉高压的靶向治疗,两者同等重要,正确实施对CTD-PAH患者预后起决定作用

针对PAH的靶向治疗:目前靶向药物针对的靶点主要集中在内皮素通路、前列环素通路及一氧化氮三条通路上。近10年随着药物开发,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上市及降价,极大地改善了PAH患者的预后。那么如何运用靶向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呢?

2015年,欧洲心脏及呼吸协会(ESC/ERS)提出了PAH治疗指南,根据指南规范化的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病人所得到的获益是最大的,特别强调PAH的达标治疗。既往研究显示,达标治疗策略可以改善PAH患者的长期预后,这一结论不仅在所有PAH人群中得到验证,也分别在SSc-PAH、SLE-PAH及pSS-PAH人群中被初步验证。

肺动脉高压室间隔缺损血流方向(时常疲乏无力你需要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识别)(3)

所谓的达标治疗,就是设定一个既定的目标,要求治疗后达到低风险,即:

◆ WHO心功能分级I-II级

◆ 6分钟步行试验大于440米

◆BNP低于50ng/L或NT-proBNP低于300ng/mL

◆ 右房压低于8mmHg;右心导管的心指数不低于2.5L/min/m2

◆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大于65%

当患者在每次随访时进行评估,若患者达到了既定的标准,可考虑继续目前的靶向药物治疗;若患者未达到,则应考虑靶向药物联合的强化治疗,直到患者达标。

针对原发病CTD的对因治疗:

即免疫抑制治疗。因CTD种类的不同,免疫治疗在患者的整体治疗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对于SLE-PAH患者而言,有半数的病人PAH是因为血管内膜炎症增厚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其PAH的发生与SLE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控制SLE病情活动对于患者肺动脉压下降有直接的联系。

但对SSc-PAH患者而言,它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血管结构的纤维化改变,免疫抑制治疗在改善PAH上的作用可能相对较弱,既往研究也表明免疫抑制治疗对SSc-PAH患者效果不佳,因此免疫治疗在此类患者中可能不会过强应用。

双重达标主要用在最常见两类CTD-PAH:即SLE-PAH及pSS-PAH。对这两类患者来说,除了PAH的治疗达标,原发病CTD的控制,也尤其重要。

研究发现,单用免疫抑制治疗(不加用靶向药物),部分SLE及pSS患者可获得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甚至达到了PAH的治愈状态;还有研究提示,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明显优于单独靶向药物治疗,甚至单独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不劣于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

2015年我国在制定SLE-PAH的诊治共识,推荐双重达标,力求SLE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SLEDAI<4,BILAG各系统评分为C/D/E级,PGA<1分)。当然在SLE-PAH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化,在应将PAH视为SLE系统受累的一部分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的同时,当PAH很严重时,一定要积极强化PAH的靶向药物治疗。

总 结

结缔组织病是肺动脉高压不可忽视的一大类重要病因,其预后不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随之而来的早期干预可极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在CTD-PAH患者的治疗中,针对PAH的靶向治疗与针对CTD的免疫抑制治疗同样重要,应追求双重达标,特别是对SLE –PAH, 最大程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暖榜健康超能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