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细品君子不器要成器须不器(1)

《论语》里的智慧

孔子说:“君子不器。”

刚一看到这句话,很多人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不成器”通常用来批评人,一听到某人被下了“不成器”的结论,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个“干啥啥不行,惹事第一名”的家伙。但孔子却说“君子不器”(注意不是“不成器”),是孔子说错了,还是“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应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孔子所说的“君子”有特定内涵,是指可以从政的人才。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很多,我们可以看到,其大体的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德行、学业有成的人才,这是孔子要求弟子们学习成长的目标;

二是指诸侯国君或者辅助其治理国家的人才。

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治理国政者应当是德行、学业有成的人,有品德、有本事,还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二者最好是一体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典型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这种社会治理的重要特点就是生产高度分散,社会效率比较低;生产基本没有门槛,技能要素含量低;不需要过多的组织干预,但需要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

这种社会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需求的紧迫性不强,主要缺的是能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的管理人才。我们再联系到孔子一直倡导“入世”,努力把自己的学说投入实践,可以认为孔子所讲的“君子”主要是指可以从政的人才(在孔子眼中一个合格的人才当然应当是德行学业有成的人)。这是我们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的前提。

其次,器是有用的,“成器”是对人的期许,是赞扬人成长为有用之才。

“器”是指器物,不管是什么器物,一定是有其功能、有其价值、有其可取之处的,否则便不是“器”,而是杂物。“不成器”的,要么是杂物,要么是废物。比如,水杯有盛水的功能,铁锅有炒菜做饭的功能,这是“器”。当水杯摔破、铁锅打烂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不再是“器”。

用“器”比人,是说人要成长为有用之才。同在《论语》中,孔子称赞子贡“器也”。当子贡问他“何器也”,孔子回答“瑚琏也”,说子贡是“庙堂之器”,是可以治国之大才,明显是赞赏的意思。

父母望子成龙,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器,成为有用之才。说人“不成器”肯定是批评或者指责。

第三,“君子不器”是成才要求。“不器”比“成器”要求更高,只有先“成器”,才有可能“不器”。

“器”有用,但功能相对单一,容量比较有限。比如水杯,用来装水很好,用来盛饭就不太合适,用来做饭就更不行了;盛一杯水能装下,要盛更多的水就只能换水桶或水缸了。

同样的,如果一个“君子”,只擅长某一方面的事,一旦需要从事其他工作,就无法胜任;治理一邑可以胜任,治理更大的地方就不能胜任,那也就是“器”了。“不器”是强调人才应当具有可塑性、发展性,而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固定的大小、统一的标准。

如果说“器”是指专才,那么“不器”就是要求成为通才;“器”虽有用但有其局限性,“不器”则突破了局限,有了更多或者更大的用途。所以说,先“成器”才能“不器”

第四,“君子不器”并不排斥专业人才

“君子”要成为通才,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事业非常不发达,能接受教育的往往是少数精英。就算是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也要求弟子“自行束脩以上”,大多数普通人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对这极少数受过教育的精英,人们就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体现出其价值。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不会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专门教育,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一般要求要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礼法(类似今天的思想品德课)、音乐、射箭、驾驭车辆、书法、术数六种技能,涵盖了多个领域。能够在“六艺”上达到一定境界,那可以说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了。古代赞美杰出人才时,常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类话语,体现了对全能人才的期待。

今天社会分工远比孔子时代细致,很多领域都需要专家型人才,但这与孔子的培养全能型、多面手人才的思想并不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强调人才的“一专多能”,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从政或者从事领导管理工作的,更需要综合性的能力素质。我们常讲“独当一面”,这“一面”往往不是某一种专业领域,而是区域性的全面工作,需要综合性的能力素质才能胜任。

最后,“器”强调的是稳定性,是现状;“不器”强调的是可塑性,是发展。“不器”才能真正成“大器”。

“器”从其“成器”的时候开始,形制、功能就固化了。

而作为人才的君子,思想绝不能像“器”那样固化,所以说“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想要“成大器”,就要不断丰富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力素质、境界格局,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实现自我超越。

同时,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把握规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强调“君子不器”,就是强调君子不要只关注事物的具体状态、表现形式这些“形而下”的东西,要更多关注本质、发展、变化这些“形而上”东西,也就是要注重把握“道”(客观规律)。这可能是孔子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不器”,不只是成才要求,更是一种思想方法

“君子不器”思想启示我们,真正的人才是能突破局限的人,既能突破能力局限,不断提高、进步;又能突破思想局限,不断创新、进取。我们应当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厚实积淀,让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还要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思维层次,增强洞察形势、把握规律的本领,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

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能力素质边界、不断更新思想认识,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