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诗古诗大全 你知道历史上题壁的逸闻趣事吗(1)

映日荷花

“饭后钟”与“碧纱笼”,是两个文学典故,出自唐末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书中说,书生王播家境贫窘,尝客扬州惠昭寺,随僧食斋饭,僧故意“斋罢而后击钟”,戏弄王播。后王播登科,“出镇淮南,访旧游”,发现旧题已因为王播显荣而“以碧纱幕其诗”,感慨万端,遂赋《七绝二首》,其二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有碧纱笼。”这便是“饭后钟”与“碧纱笼”典故的由来。诵读诗句,虽有讥讽之意,但声色不露,淡淡道来,却令人暇思。

围绕这个典故,古代文人墨客曾生发出许多题壁的逸闻趣事——

据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处士魏野曾陪寇准(后来封寇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数年后重游故地,发现寇诗“已用碧纱笼护住,而魏诗尘昏满壁”,魏野心里有些失落,幸好陪游的一名官妓机灵,忙用衣袖拂尘,魏野见此顿时心情舒畅,便吟诗曰:“世情冷暖由分别,何必区区较异同。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这种一笑了之的自我解嘲,使其摆脱了失落心情,不失为高明之举。

北宋时期,苏东坡从贬谪地归来,行至常州报恩寺时,恰逢僧堂新成,于是以板为壁题写数篇。后来“党祸”横起,苏的诗文墨迹尽在查搜焚毁之列,报恩寺老僧卓有识见,竟冒死保护板壁上的墨迹,“以厚纸糊壁,涂之以漆,字赖以全”。待政治诬陷风潮过去,皇上敕诏遍求苏东坡墨迹,老僧早已圆寂,唯老头陀知晓护壁事,于是报告郡守,“除去漆纸,字画宛然”,后又以书本晋呈朝廷,宋高宗得览此本大喜,老头陀也得到“祠曹牒”成为正式寺僧。

在南宋时期,孝宗赵昚少年时曾在佑圣观读书,题壁有“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癸未(1163年)赵昚登基后,佑圣观不敢慢怠,便将题词“以碧纱笼宝藏之”。

古往今来,“索笔请题青石柱,留名愿附碧纱笼”(北宋韦骧句),企望题壁后笼纱荣宠的,大有人在。君不见,乾隆西巡时,见昔日诗作“已刻碑,覆之以亭,四面纱橱护之”,便戏题莲池书院,曰“桃花已谢杏花红,荏苒韶光瞥眼中。留咏前题成小驻,笑他何必碧纱笼”,乾隆那种至尊者喜形于色的真得意假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读题壁诗文,观人生百相,肯定有收获。如果想回避名利场的喧嚣,又关注题壁的读者,不妨读读宋杨万里的“若爱殿前苍玉佩,断无身后碧纱笼”、元郑玉的“不用碧纱笼石上,但令风雨长莓苔”、明吴宽的“委巷尘埃浑不到,留诗何用碧纱笼”、清查慎行的“好是不题名姓在,免教僧费碧纱笼”等题壁诗,反倒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