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人习惯把元宵节期间展示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统称为“社火”早先的社火都是以“社”为单位组织的,场面宏大,红火热闹,“社火”大约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出社火”的“出”和“摆社火”的“摆”都是展示的意思,“耍社火”的“耍”是从表现形式上来说,而“闹社火”的“闹”则是指参与人数众多,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有一首合阳“花花”(民间歌谣)专道社火种类的丰富:“白天社火高跷杆,晚上龙灯跑船船锣鼓喧天跳杂戏,不如看狮子过灯山”是说白天展示的是高跷、芯子杆(亦称“摆故事”,因为一堂芯子表现一个故事,故名)晚上龙灯、狮子、旱船竞相登场,还有高大的灯山(亦称鳌山)、和用大锣大鼓伴奏的跳戏(亦称锣鼓杂戏)等等,真正是争奇斗艳,各呈千秋,营造出乡间浓郁的年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闹社火的逸闻趣事 闹社火的逸闻趣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闹社火的逸闻趣事 闹社火的逸闻趣事

闹社火的逸闻趣事 闹社火的逸闻趣事

合阳人习惯把元宵节期间展示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统称为“社火”。早先的社火都是以“社”为单位组织的,场面宏大,红火热闹,“社火”大约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出社火”的“出”和“摆社火”的“摆”都是展示的意思,“耍社火”的“耍”是从表现形式上来说,而“闹社火”的“闹”则是指参与人数众多,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有一首合阳“花花”(民间歌谣)专道社火种类的丰富:“白天社火高跷杆,晚上龙灯跑船船。锣鼓喧天跳杂戏,不如看狮子过灯山。”是说白天展示的是高跷、芯子杆(亦称“摆故事”,因为一堂芯子表现一个故事,故名)晚上龙灯、狮子、旱船竞相登场,还有高大的灯山(亦称鳌山)、和用大锣大鼓伴奏的跳戏(亦称锣鼓杂戏)等等,真正是争奇斗艳,各呈千秋,营造出乡间浓郁的年味。

昔日合阳沿黄河的10多个村庄里有30多个跳戏班社,一入腊月便开始排练。行家庄在排练的祠堂或大房里挂一面大锣,以锣为号,参与者不得迟到,所以把开始排练叫“挂锣”。莘里村则在排跳场所的大梁上搭一根勒麦车的大绳,地上放一堆枣刺,谁若来的迟,或者学习不用心,便要挨枣刺之笞打,或者跪一炷香的时间,即跪在地上手拈一支点燃的香,等香燃完才能起来。该村搭起家伙闹跳戏时,先吃一顿豆腐白菜,叫“搁伙”,意思是团结一心(俗话的“搁到一搭”“搭伙成群”),把跳戏排好,然后“挂锣”排练;等把跳戏闹完了再吃一顿,叫“吃散伙”。这些费用都由社家来出。过去的农村冬天无事可干,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学跳戏不但可以防止赌博学瞎,还能认几个字,所以都支持,还生怕学不好。行家庄党继祥老人向笔者讲过一个小故事。他父亲技术全面,排跳时担任拨师(导演),他10岁那年父亲教他学“上势”动作,可他咋也学不好,父亲便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他哭着跑回家向母亲诉说委屈,母亲正在包包子,顺手拿起小擀杖在他头上又敲了几下,说:“谁叫你不好好学?打得活该!”俗话说,行有行规,这大约就是乡间社火的行规吧。而在以“上锣鼓”出名的东雷村,那种“行规”可就要严格得多。在这个黄河塬畔的村庄里,一旦闹社火的事情定下来,所有人都得听从“社火头儿”的指派,收东西的、做杆的、拟文的,各负其责。如果有哪个脖子后头有几根犟筋的小伙子胆敢抗命,那些负责安全的人便会将其放倒在地,拖住双腿拉到公共场所,用大梁上悬着的大绳给其来个“凤凰单闪翅”,不由你不杀猪般地叫唤,连声告饶。久而久之,没人敢惹怒众人,但那根大绳还悬在那里,是一种规程和纪律的象征,也是“一人不捩社事”那句俗语的形象图解。

来源:合阳县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