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关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及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的崩溃以及民国的建立,使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当时的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学者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了“反对封建与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仍在不断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不平等的“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沦为其经济附庸;1919年,由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又谋划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正是在这个内忧外患、民怨沸腾的时刻, 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学生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一道,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形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五四运动与青年的历史担当?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四运动与青年的历史担当
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关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及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的崩溃以及民国的建立,使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当时的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学者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了“反对封建与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仍在不断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不平等的“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沦为其经济附庸;1919年,由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又谋划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正是在这个内忧外患、民怨沸腾的时刻, 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学生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一道,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形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追求真理进步
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是五四运动的逻辑起点。五四运动源于救亡图存,爱国是其本源。作为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得到当时民众的广泛参与支持,正是因为它激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五四运动最为直接的胜利,是发动了学、工、商等各界群众,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迫使北洋政府做出妥协,不仅没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还罢免了卖国官员。从更为广泛、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的伟大就在于它产生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那么,何谓五四精神?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发起之日,正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虽然对于当时的青年学子来说,进入学校好好读书,将来就能升官发财,但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名利之间,青年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亡图强、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当得知北洋政府要把山东权益拱手转给日本时,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与军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点燃了全国性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烈火。“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1919年5月4日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时散发的传单上振聋发聩的两句口号。罢课、示威、请愿、焚烧卖国官员住宅,这些热血沸腾的行动,无不昭示着青年人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勉励广大青年热爱伟大祖国,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的谆谆嘱托、殷殷期待引发了强烈共鸣,为广大青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弘扬五四精神,就要激发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行动自觉。100年前,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促成了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今天,五四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一脉相连。我们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锤炼思想品德,坚定理想信念
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勉励广大青年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时,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局面,无数爱国青年勇挑历史重担,敢于直面人生,冲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为新中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新青年要有新的时代担当,这份担当是五四精神的传承,这份担当是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新的问题敢于挺身而出,面对不良风气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
五四运动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在急剧变革的时期。在各种社会力量纷纷登场,各种社会潮流交错复杂的情况下,当时的青年学子内心面临着各种彷徨与苦闷。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劣根性,黑暗势力的强大,自身力量的渺小以及前途的渺茫,都曾经深深地困扰过他们。然而,这些学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情况多么复杂,他们始终都坚持着自己投身社会、振兴国家的理想,即使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们的亲人都反对他们的活动,社会上的各种官僚、资本家对他们做出重重的威逼利诱,他们都义无反顾,追求光明、进步与自由。
曾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00多年来,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进取,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理想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新时代的青年要以五四精神为动力,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勇于开拓创新,崇尚实干实学
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集中体现在新时代的开拓创新、实干实学的精神追求中。
回望历史,忧患意识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五四运动的爆发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是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从偶然性来看,巴黎和会的召开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直接诱因;从必然性来看,中国从鸦片战争爆发后无数仁人志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与失败是五四运动必然爆发的历史逻辑。“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在中华民族走投无路的大背景下,巴黎和会激起了中国青年和民众的群体救亡,十月革命则指明了五四运动的方向,新文化运动启蒙了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则将新文化运动推进到爱国、进步的新阶段。
回望历史,勇于创新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勇于创新是爱国、进步的必然要求。在五四运动的青年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忧国忧民、勇于创新的栋梁之材,他们以赤子之心回应了时代之问。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时代的发展进步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广大青年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更加需要以五四青年为榜样,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新时代青年的发展方向要与时代相契合,要把勇于抗争的精神转化为勇于奉献的精神,要把救亡图存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勤于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斗争,信心满怀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投身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
回望历史,实干实学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五四运动造就了实干实学的青年群体。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干实学来实现。唯有保持实干实学的精气神,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才能把握机遇、奋发有为,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敬告青年》一书中,陈独秀提出:青年是必须进取而不是退隐的,人生最大的天职乃是奋斗。100多年前的五四青年的奋斗精神是“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
曾告诫青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勉励广大青年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的殷切期望,激起了广大青年的强烈共鸣和奋进力量。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成功之事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青年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从点滴做起,经受锻炼,用勤劳的双手在新时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谱写出中国青年的精彩华章。
保持政治自觉,助力千年伟业
政治自觉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持续深化“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政治自觉就是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小组和工人阶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必要条件,使中国共产党成立具备了思想、组织和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则直接引领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前进方向。
一部党史就是一代代中国青年跟党奋斗的历史,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立志于千秋伟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历史传统,这是全体中国青年的无上光荣。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1920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同一年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直接领导了青年运动,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则直接作为我们党的后备军而与党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
广大青年要牢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陈志强,系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 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