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其七、满招损,谦受益,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最震撼人心灵的语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最震撼人心灵的语句(人世间这一句台词打动了我)

最震撼人心灵的语句

(接上一篇)

其七、满招损,谦受益

小时候,我在村小学读书,成绩还算可以。父亲害怕我骄傲自满,总是在我写作业的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旁边,反复告诫我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并引用伟人的话教导我,“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伟人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尚书·大禹谟》上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的白话文版,意思是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

孔子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进一步强调要虚心向身边的人求教,切不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些名言历代引用不辍,直到今天,还经常挂在人们的嘴边。

那么为人要谦虚的这个道理,《易经》上是否有体现呢?

《易经》第14卦是大有卦,离火在乾天之上,寓意太阳当空照耀,大地五谷丰登, 将大有收获。《周易·易传·序卦传》上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意思是说,有大收获或大成就之人,深恐盈满为灾,所以必须要谦虚,才能保持长久。因此,大有卦之后是谦卦。

谦卦是《易经》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谦卦的卦辞是“亨,君子有终。”《彖传上》解释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大概的意思是,天之道是虽贵为天上的日月,却能向下赐予世间光明;地之道是虽卑为大地,却能任劳任怨滋养万物生长。天之道是让盈满者亏损让谦虚者受益(即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地之道是让盈满者流入低下之处;鬼神则祸害自满而福佑谦虚之人;人之道,最怕自满而最喜谦虚。谦能使高居尊位者更有光彩,让下处卑位者赢得尊重,这样君子才能始终亨通。

可见,谦虚是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要求,甚至上升到美德的高度,它塑造了中国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性格。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1922年出版中的《中国问题》中描述中国人“习于谦和,脱俗不凡”。

然而,时代变了,人们对谦虚的理解产生了一些误区,认为谦虚是客套与虚伪,是退缩与推诿;甚至是懦弱不自信的表现。那么,该如何正确地理解谦虚?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谦虚”一词由“谦”和“虚”二字组成。何谓谦?谦卦的《象传》说,“地中有山,谦”。意思是谦卦的卦象是艮山在坤土之下,意为高山隐藏于地表之下,象征高才美德藏于心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正如宋晓峰那句名言所讲,“成熟的麦穗脑袋是耷(注意拉长音)拉的!” 俗称不显山不露水,深藏功与名,有如扫地僧。何谓虚?虚就是心中不自满,有空间,也可以理解为“空杯心态”。

插图丨FREEPIK

可见,谦虚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外在表现不显山不露水,深藏不露;内在追求不自满不骄傲,空杯心态。谦虚绝不是虚伪或退缩。谦虚与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并不矛盾,决不能把谦虚当作推卸责任的借口!

其八、曲成万物

《周易·易传·系辞上》中有一句话叫做“曲成万物而不遗”。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这本书中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宇宙万物,大到星系结构,小到细胞粒子,都是曲线的,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所以叫做“曲成万物”。我们认知世界,了解自然规律,就是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因此,人类认知世界、与人相处、谋事做事的行为方式也要“曲成”,老子称之为“曲则全”。

经过自己的深思与体悟之后,我认为 “事物的准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说话办事的方式”都可以应用这个道理。

第一,事物的准确认识。比如谈朋友处对象,找工作招员工,不能仅靠表面直接的了解,更不能只靠直觉,而是要全时空、多角度的调查和研判。何谓全时空,就是不仅要了解当前,还要了解过去和未来。了解过去就是背景调查,了解未来就是愿景展望。何谓多角度,就是了解来自不同维度的评价或面对不同情形时如逆境、极端状态的反应等等。如此说来,所谓一见钟情,多半并不靠谱,有句话说,“因吸引而相爱,因了解而分手”不无道理。

第二,事物的发展过程。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演进,小到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或具体目标的实现过程,如求学,婚恋,事业等,都是千沟万壑、迂回曲折的,而不是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有句话说,“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的直线说明你挂了。”

这一点,在《易经》上也有体现,泰卦的九三爻辞中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有顽强的、奋发的精神,不要被艰难险阻吓到,要么攻克,要么绕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第三,说话办事的方式。《孙子兵法·军争篇》上说,“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即用兵打仗,要根据具体情况,以表面上看起来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直接有效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同样,我们平时说话办事,为了达成想要的目标,要动脑筋、想办法,用智慧的、艺术化的方式来处理,而并非直来直去。

冯梦龙在其编纂的《智囊》中,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以迂为直”的故事:先主时天旱,禁私酿。吏于人家索得酿具,欲论罚。简雍与先主游,见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其九、大道至简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这就是“大道至简”的含义。类似的描述还有“真理总是朴素的”。

经过我反复的查找,我发现“大道至简” 这个词语并非出自先秦典籍,而是后世的学者对前人思想的总结。

为什么要大道至简?比起卷帙浩繁,我们的大脑其实更喜欢微言大义。《周易·易传·系辞上》中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大概的意思是:乾是以显而易见的方式被认知,坤是以简单明了的方法起作用。显而易见你就容易明白,简单明了你就容易遵从。容易明白才能产生亲近,容易遵从才能做出成绩。有亲近关系才能长久,有成绩事业才能越大。能够长久说明你拥有贤人一般的德行,能够做大说明你开创了贤人一般的事业。天下的道理都是因为其平易和简单才被掌握。掌握天下的道理,那成功就在其中了。

可见,“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简单才更容易领悟,简单才能高效执行,才能令行禁止、使命必达。如此以来,简单就更有力量,更胜一筹。官渡之战之前,曹操面对强大的对手袁绍,心里也没底。谋士郭嘉提出“十胜论”,第一条就是:“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如何才能大道至简?要言不烦,表述要简单不啰嗦,不能故弄玄虚,把一些浅显的道理说得晦涩难懂。什么是高人?高人就是能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人。马云曾说:“员工辞职,要么是钱给少了,要么是心委屈了。”

虽说大道至简,但寻找大道的过程却无法“简”,它需要一个过程。大诗人白居易有一个“老妪解诗”的典故: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大道至简,是经历复杂之后的简练,是洞悉繁复背后的本质。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说,大道至简的前提是自己先博学,厚积薄发,才能总结概括出最核心的道理。

其十、卦终未济

周文王所推演的《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后两卦是第63卦的既济卦和第64卦的未济卦。《菜根谭》上将其总结为一个成语,叫做“卦终未济”。“既济”象征完成、成功,“未济”象征未完成,未成功。为什么代表着“完成”的既济卦不是最后一卦,反而是代表着“未完成”的未济卦才是最后一卦?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启发一、进取,永不止步

第63卦是既济卦,表示这一个周期已经结束了。第64卦是未济卦,表示下一个周期又开始了。既济完成了一个循环,未济又开启了另外一个循环,天道循环,以至无穷无尽。老子将之总结为“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永不衰竭。

人生就是如此,一个阶段的终点,恰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下一个阶段的终点,又是下下一个阶段的起点。日升月落,草长莺飞,生活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中螺旋上升和前进。

曾仕强先生在《易经的奥秘》中说:“当一件事情完成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又有了新的开始,依然是没有完成,这才是《易经》的道理。当你把一篇文章写完的时候,你就要知道又要开始写下一篇了;当你把这顿饭煮好了,你就要知道很快会被吃光,你又要重新去煮下一顿了。”

未济卦提醒人们,对事业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即使一时的成功,也不过只是针对一个阶段而言,不可因阶段性的成功而固步自封,而应当将每一次的成功或胜利当作新的起点和开始,奋发进取,永不停息。

这也是为什么人这辈子,总是忙忙碌碌,这正是天道的规律,如同小草,只要活着,总是在努力生长。

启发二、缺憾,才是人生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为什么诗人会从《易经》最后一卦“未济卦”中得到“百事翻从缺陷好”这个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这充分反映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无穷的自然规律,说明了事物并无完美的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故而,《序卦传》中这样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意思是说,事物无法追求极致,达到穷尽的地步,所以设置了未济卦为终卦。“未济”表示未完成、未成功,即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如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既济卦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偶然的、短暂的完美阶段,未济卦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长期的缺憾阶段。当你觉得已经很成功很完美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如同谈对象,刚开始时你觉得遇到对的人了,太完美了,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一些缺点或毛病也自然会慢慢地被发现。如果不是不可接受的原则性的问题,可以继续相处,婚姻本就是0.5 0.5=1,而不是1 1=2,这是显而易见的。

插图丨FREEPIK

可见,有缺憾才是常态,不完美才是人生。如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古人早已悟透的人生大智慧。《吕氏春秋》中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 意思是说,一尺长度的木头必定会有节痕,一寸见方的美玉也必定会有瑕疵。

所以,凡事,先完成,再完美,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够做的尽善尽美,否则你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我一直认为,这是摩羯座、A型血的我存在的最大问题。比如,我开发PPT课程,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而企业文化课程,也蹉跎了三年了还未完成。

因此,纵使人们都向往完美,追求完美,但是却不能苛求完美。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中有一句台词说的就是这个理:“我这个人啊,做事追求完美,但只要自己尽了全力,就能心平气和、问心无愧地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插图丨电视剧《人世间》

这也正是俗语所说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自己来说,凡事若能尽心尽力,也就无愧于心、无怨无悔了。对别人来说,要能够容人之短,不能求全责备。多一些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学会接受不完美,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小时候,接受不完美的父母;长大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成家后,接受不完美的伴侣;抚育后,接受不完美的子女。如此,对于人生中的不如意,自然也就能泰然处之了。

启发三、别等,想到就做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总在等待绝对的一切就绪,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开始”。据说这句话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但我尚没有找到准确的出处,姑且先引用之。

很多人似乎都有这样的习惯,开始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把所需要的条件都准备好再开始行动。“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并不否认,做适当的准备,是有必要的。

但如果非得要等到万事俱备了才去行动,可能永远都无法开始。因为这世间根本就不存在“万事俱备”的状态。人生总是忙忙碌碌,不断有新的问题和新的状况产生,似乎永远焦头烂额,永远不够满意。于是,有些人往往就在等待完美中耗尽了他永远无法完美的一生。

生活从来就是一地鸡毛,再好的计划也可能会不了了之。曾仕强教授在《胡雪岩的启示》视频讲座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每一个人的结局都是一个样的,完全没有不同。四个字就讲完了,不了了之。你再伟大的科学家不了了之,赚再多的钱不了了之,当再大的官也不过不了了之。这什么意思?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所有事情做完然后才死掉,只要你活着,就永远有事情,一个接一个,忙不完,最后都是算了,走了。

所以,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想要准备好了再做,不过是给自己一个拖延的借口,给自己的懒惰找个理由。

正确的做法是,有些事情,想到了就立即去做,边做边准备,边做边完善,先完成,再完美。就如同写文章,你可能觉得自己一点思路都没有,但是,动笔就是了。可能下笔之后,灵感就来了,可能写着写着,就文思泉涌了!

当然,立即行动并不代表盲目行动,不追求万事俱备,并不代表什么准备都不做。但切不可裹足不前,一直等待。想做的时候就立即去做,此刻,就是最好的开始。

本期参考资料:

1.《乡村爱情故事》

2.《中国问题》,罗素著,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3.《孙子兵法·军争篇》

4.《阿里巴巴管理法》,戚风编著

5.《菜根谭》,洪应明

6.《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7.《己亥杂诗》,龚自珍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9.《吕氏春秋·览·离俗览》,吕不韦等

10.《人世间》电视剧第56集

11.《胡雪岩的启示》百家讲坛视频讲座,曾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