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朱延筠

世界上没有第二种媒介能够像音乐一样,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把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2014年,宜昌荣膺“中国钢琴之城”,宜昌钢琴频频登上世界舞台。如今,宜昌又有了新的音乐主张——打造人人向往的“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意味着城市即舞台,人人都将成为舞台上的一员,随时随地都可以尽情地享受音乐,用音乐传递情感。

5月15日,“长江合唱音乐厅”上线。这是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表现、人人都有舞台的音乐空间,也是宜昌迈向“爱乐之城”的第一个脚印。

以音乐传递情感(以音乐为名与城市共鸣)(1)

“长江合唱音乐厅”上线仪式现场。记者景卫东 摄

音乐如血脉与宜昌相连

音乐对宜昌这座城市的偏爱,自古有之。

十多万年前,人类远古祖先之一“长阳人”在清江岸边的一声嘶吼,吼出了瑰丽的巴楚文化。

后经世代繁衍,人们相互交流、抒发情感,诞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三峡民歌。

三峡民歌种类繁多,仅是船工呼喊的峡江号子就有一百多种。喊唱、呼啸、翻唱,只要有一声号子,骇浪视如平地。

除峡江号子外,古朴的南曲、高亢的薅草锣鼓、祭祀祈福的摆手歌、越哭越喜庆的哭嫁歌,音乐形式多如繁星……逢年过节、娶媳嫁女、诞子祝寿,人们相邀聚会,你弹我唱, 拍板帮腔,自演自乐,世代相传。

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宜昌始终被音乐浸润和哺育。

将历史的长轴拉回现代,音乐成为宜昌人的生活日常,演变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最鲜活的精神力量。

2000年,宜昌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本地国资钢琴企业进行改组,由此开启了音乐产业的新篇章。

2006 年,宜昌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钢琴生产基地,打造“宜昌钢琴音乐城”的构思,并将这一目标纳入宜昌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2008年5月30日,雄伟的三峡大坝前,奥运圣火熊熊燃烧。克罗地亚籍的世界钢琴大师马克希姆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所有听众。

而钢琴王子弹奏的“长江牌”钢琴正是地地道道的宜昌造。每一天,都有“宜昌造”钢琴运往北京、上海,漂洋过海前往德国、奥地利、英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每生产 7 台钢琴,就有一台是宜昌制造。

2014 年10 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宜昌“中国钢琴之城”牌匾,宜昌成为首个“中国钢琴之城”。“中国钢琴之城”成为宜昌递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厚植“中国钢琴之城”,宜昌一路飞驰。

在宜昌市人民政府的主导下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宜昌举办首届长江钢琴音乐节。长江钢琴音乐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成为宜昌市乃至湖北省重要的文化名片。

在历届钢琴音乐节中,惠民活动数百场、参赛选手及演员数千人、参与嘉宾数万人,观看人数超过百万,美国、捷克、意大利、克罗地亚等众多国际著名钢琴家参与盛会,为宜昌音乐迈向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还是高雅的钢琴琴声,不难看出,音乐已融入宜昌城市血脉,成为宜昌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象征。

多元宜昌孕育大众“音乐厅”

正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说:“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

在宜昌,音乐不止一面。

2014 年10 月,首届宜昌艺术节开幕。历时 17 天、共有13个县市区、11 个专业艺术院团、1000 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参与。

宜昌艺术节是全省最早创办的市级艺术节,已举办三届。音乐剧《长江长·香溪香》等一批音乐精品飞进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合唱艺术团拔节生长,覆盖老、中、青、幼等多个群体。

2021年11月,三峡风合唱团无伴奏八声部混声合唱《归去来兮》在比利时斩获VC1最高级别奖项,将宜昌之声唱响世界。

成立于2004年的三峡风合唱团,由一群热爱音乐的“草根”组成,在近20年的歌唱生涯里,他们“声声不息”,斩获了中国合唱节金奖和世界合唱比赛EXCELLENT等诸多奖项。

鸽子花、九歌等一批享誉国内外合唱团,让合唱音乐蔓延在街头巷尾。

西坝夜市草地音乐节、三峡高山草原音乐帐篷节、南方车站livehouse等让流行音乐融入日常。

在宜昌,既可坐在宜昌剧院里聆听高雅,也可在演唱会上淋漓酣畅,还可在livehouse听一整晚摇滚,或是坐在草地上听原创歌手即兴演唱。宜昌的音乐就如同宜昌的城市气质——自然、多元和热情。

正是基于这种多元且热情的音乐氛围,5月15日,“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表现,人人都有舞台”的“长江合唱音乐厅”正式上线。

“长江合唱音乐厅”将传统音乐厅搬到“云上”,为全国乃至全球合唱艺术爱好者打造全新的交流平台,并以此传播宜昌音乐文化、城市文化。

“长江合唱音乐厅”不仅具备线下音乐厅的表演、观看、交流、互动功能,更增加了动态获取、演出预告等多种服务,能满足合唱教与学、展示与传播、交流与合作等需求。上线后,市民可在“长江合唱音乐厅”上了解行业动态、下载曲谱、观看演出,也可将自己的原创作品、表演视频上传至平台与网友共享。

平台的搭建,为合唱爱好者提供便捷化、移动化、平台化、可视化及智能化的视听新场所,让更多人了解宜昌的合唱艺术。

“长江合唱音乐厅”的诞生,意味着宜昌将探索更多元化音乐传播。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打造更丰富的、革新性的、交互性现场体验,为大众带来更多享受音乐的方式,用音乐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希望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合唱爱好者,积极打卡“长江合唱音乐厅”,让高雅的合唱艺术从宜昌出发,走向全国,唱响全世界。”著名指挥家、原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朱步熹说。

打造市民向往的“爱乐之城”

自从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多个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扶持音乐产业,打造“音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音乐不仅是一种城市文化,更是城市经济的驱动力,品牌的塑造力。

2019年3月,宜昌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国钢琴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2025年全面建成“中国钢琴之城”。

在“长江合唱音乐厅”的上线仪式上,宜昌又提出打造市民向往的“爱乐之城”。

从钢琴之城到爱乐之城,标志着宜昌将不仅拥有世界闻名的钢琴产业,还将有丰富的音乐人才、浓厚的音乐氛围、高质量的音乐演出、热爱音乐的受众和发展良好的音乐商业环境等。

原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朱步熹、中国合唱协会理事孙瑜等诸多艺术家同时表示,宜昌是一座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市民热爱艺术,热爱音乐,是打造“爱乐之城”的一片沃土。

打造爱乐之城,宜昌要做的还有很多,“长江合唱音乐厅”的上线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搭建云上共享平台,共建文化交流载体。”宜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照这样诠释“长江合唱音乐厅”的责任与意义。

覃照说,要通过音乐唱响宜昌城市品牌,传递城市魅力,打造宜昌“爱乐之城”城市文化品牌新IP,助力宜昌城市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再拓展再延伸。

“长江合唱音乐厅”上线后,将举办首届中国宜昌长江合唱季等活动,通过开展合唱比赛、词曲创作大赛等多种形式,探索合唱艺术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途径,共谋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打造“爱乐之城”,宜昌正求索。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